
人死后骨灰撒入大海这一行为近年来引发了诸多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环保且有意义的方式,可以让逝者回归自然;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其合法性和潜在影响提出质疑。这就引出了 “人死了可以把骨灰撒在大海里吗?为什么?” 这一问题。
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不同的丧葬方式,而海葬作为一种新型的选择,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然而,关于海葬是否可行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却众说纷纭。究竟人死后能否将骨灰撒在大海里,这不仅涉及到法律规定、环保问题,还与人们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观念息息相关。
二、骨灰撒海的规定

(一)申请许可证
进行骨灰撒海需要获得相关的许可证,具体来说,这涉及到海洋和环境保护法规的遵守。通常情况下,需向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申请特定的许可证或执照,这些许可证可能会要求提供逝者的死亡证明和骨灰的合法证明文件。
(二)选择合适位置
应选择合法且合适的海域,避免在环境保护区或禁止撒骨灰的地方进行。一些地区可能会有具体规定,比如距离岸线的距离,以及如何正确撒骨灰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中国海域进行骨灰撒向大海需要获取相关的许可证,一般需与当地的殡葬服务机构或专业海葬公司合作,选择不仅合法而且合适的海域,如北京虽地处内陆,但附近的天津、河北等地有着临近海洋的港口可供进行海葬,选择海域时要考虑海水流动情况、海底地形等因素。
(三)考虑天气海况
为了确保仪式顺利进行,需要考虑天气和海况。选择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会更加合适,这样可以确保撒骨灰的仪式能够安全和尊重地进行。比如在进行海葬仪式时,要选择晴朗、气候稳定的日子,确保海葬仪式的顺利进行,也符合逝者的尊严。
(四)人员配备及服务
承办机构需配备具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公证人员等,为参加人员办理保险、准备午餐等。承办机构要制定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详细列明突发疾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天气突变等情况的处置方法。参加海葬骨灰的陪同家属人数不得超过工作人员的 5 倍,且承办机构必须配备具有资质的医务人员随行,及时处置相关意外情况。骨灰撒海当日,每艘撒海船必须配备两名以上的公证人员,对骨灰撒海进行全程公证。承办机构必须为所有参加海撒的工作人员和陪同家属办理当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准备午餐。撒海活动当天,家属须凭身份证件和相关登记单签到、领取胸牌并参加集体告别仪式。骨灰撒海前须更换统一样式的专用骨灰盒,申请人要亲自在专用骨灰盒外标识骨灰编号和亡人姓名等信息。专用骨灰盒由承办机构统一保管并护送上撒海船。骨灰撒放地点须经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许可。骨灰撒海前的集体告别仪式须由专职司仪主持,集体默哀时间不得少于 1 分钟,整个仪式时间不得少于 10 分钟。骨灰撒海必须使用专用撒海桶,防止飞扬。撒放骨灰时须有工作人员把守撒海桶。每份骨灰撒放时间不应超过 5 分钟。承办机构须确保骨灰撒海过程中不出现封建迷信活动。标准还对骨灰撒海车辆进行了规范,撒海车辆、船只等应为专用交通工具,不得同时承办其他业务。交通工具上必须装有空调设备,室外温度达到 28℃时开启空调。交通工具舱内还须安装换风装置。骨灰撒海服务机构配备的工作人员与参加骨灰撒海活动的陪同家属人员数量比例宜为 1:6。骨灰撒海活动当日,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取得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若干名。骨灰撒海活动当日,每艘撒海船舶至少应配备两名公证人员。骨灰撒海服务机构至少应设置后勤保障、服务保障、安全保障、司仪等工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负责食品及所需物品的购买、保管,会场布置,车船安排,影像制作等。服务保障人员负责信息确认,信函发放,保险事宜,家属接待,食品及所需物品的领取、分发,安全提示,咨询解答等。安全保障人员负责安全保卫、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司仪负责主持骨灰撒海活动中的告别仪式。工作人员要求着装统一、整洁,佩戴胸卡,表情自然、和蔼、亲切,面带微笑(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逝者亲属在一旁悲痛欲绝时,工作人员保持平和心态,肃穆站在一旁即可)。工作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牟取私利、索要或者收受财物,不得刁难服务对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奉献精神,维护服务双方的合法权益。语言规范、文明,举止大方,服务主动。对待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分种族、年龄、性别、职业、贫富。骨灰撒海活动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撒放的骨灰应取样送交有关部门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该检验报告(原件)要随每次骨灰撒海活动携带,以备查验。应有公证人员对骨灰撒海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现场公证。集体告别仪式有专职司仪主持,基本流程应包括敬献花篮(有配乐)、默哀(有配乐)、致撒海奠词、送灵等环节。礼仪小姐敬献花篮,着装应庄重、统一。集体默哀时间不得少于 1 分钟,由司仪带领进行。仪式时间不得少于 10 分钟。组织陪同家属登船时应有安全保障人员把守护栏,保障其安全。发放骨灰时,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 “取骨灰凭证” 内容,保证骨灰的发放正确。应使用骨灰撒海桶撒放骨灰及鲜花,防止飞扬。骨灰撒海桶悬挂于甲板护栏后,底部距离海面在 1 米以内为宜。骨灰撒放过程中,一名工作人员把守一个骨灰撒海桶,引导、帮助陪同家属顺序撒放。每份骨灰撒放时间不应过长,宜控制在 5 分钟以内。撒放完毕后,工作人员应督促陪同家属尽快回船舱就座。船舱内工作人员负责维持秩序,回收船上垃圾,保持舱内和甲板的清洁。
三、骨灰撒海的好处

(一)环保
人体焚烧后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经高温焚烧有害病菌无法存活,不会引起水质污染。骨灰撒海不占用土地资源,符合环保要求。在现代社会,环保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墓葬方式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且在长期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而骨灰撒海则避免了这些问题。骨灰撒入大海后,很快就会与海水融为一体,不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同时,这种方式也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理念,让逝者以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回归大自然。
(二)经济实惠
相比购置传统墓地,骨灰撒海费用较低,只需支付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没有后续的墓地管理费用。传统墓地的价格不断上涨,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骨灰撒海的费用相对较低,一般只需要支付服务机构的服务费用即可。此外,骨灰撒海也没有后续的墓地管理费用,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家庭来说,是一种非常实惠的选择。例如,有海葬需要的搜索昆明墓地网咨询,海葬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和降低丧葬成本,在没有墓碑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对墓碑进行清洗和维护,不会有后续的管理费用问题。
(三)符合生态葬理念
是一种绿色殡葬方式,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有利于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骨灰撒海作为一种绿色殡葬方式,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发展经济。同时,骨灰撒海也有利于移风易俗,改变人们传统的丧葬观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例如,京津冀骨灰撒海启航活动的举行,就是三地民政部门联合推动节地生态安葬的重要举措。自 1990 年起,天津开启骨灰撒海服务,“海之眠” 服务品牌已辐射覆盖十几个省市区,累计撒放骨灰 2.6 万余份。北京市从 1994 年 5 月开始推行骨灰撒海活动,三十年来共安葬逝者骨灰近 3.4 万份。随着惠民殡葬政策的深入实施,骨灰撒海这种公益普惠生态安葬方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四、人们选择骨灰撒海的原因

(一)政策因素及补贴
各地政府推行海葬补贴政策,提高了人们对海葬的接受度。例如,上海市户籍人员过世后,丧事承办人选择海葬,每份骨灰撒海补贴标准为 4600 元,其中 3000 元直接补贴给家属,1600 元用于为家属提供乘坐骨灰撒海活动的车船票、保险费等服务费用(不超过六人)。石家庄市具有石家庄市户籍的逝者,其亲属自愿在承办机构选择海葬,每安葬一具一次性补助 2000 元。东莞市从 2024 年 5 月 1 日起,参加海葬的补贴对象为申请参加由东莞市民政局统一组织的骨灰海葬活动的逝者直系亲属或委托人,补贴标准为每具骨灰补贴 1000 元。铁岭市逝者为铁岭市户籍的,可享受免费在大连进行骨灰集体海葬的政策,民政部门提供全程服务,免除送葬家属 3 人的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提供免费集体骨灰海葬所需基本用品及司仪服务,骨灰海葬补贴从 2014 年的每具骨灰补贴家属 1102 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具骨灰补贴家属 1502 元。惠州市家属将先人骨灰参与集体海葬活动的每具补贴 1000 元。盘锦对每份海葬骨灰补贴 500 元,同时每具骨灰免除随行家属 3 人的往返租车费、租船费,免费颁发海葬证,免费提供骨灰降解容器等。哈尔滨启动赴大连集体海葬活动,每户补贴一千元。这些补贴政策降低了海葬的成本,让更多人愿意选择海葬。
(二)遵循逝者意愿
部分逝者生前有嘱托骨灰撒海,家属尊重其意愿选择海葬。像在沈阳某高校任职的许先生,其父亲生前就有嘱托骨灰撒海,并且获得了家属们的支持。还有来自山东省烟台市的李先生,认为海葬符合亡故父亲的想法,尽管这个决定并未与父亲商量过。
(三)观念转变
人们对传统殡葬形式的反思,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海葬作为一种新型殡葬方式被更多人接受。传统的 “入土为安” 的丧葬方式,浪费了人力、财力和宝贵的土地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日益增多、生存空间日渐狭小、人类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骨灰海葬,符合了人类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发展规律。同时,现代社会环保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墓葬方式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且在长期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而骨灰撒海则避免了这些问题,符合现代人的环保理念。
(四)经济考虑
传统公墓购买后不是永久的,到期需续费。对于经济条件不宽裕的人来说,海葬免费且有补贴,是一种经济的选择。例如,李先生表示,传统的公墓购买后不是永久的,以后到期了还需要续费。但以后如果离开烟台,那就会存在无人照料墓地的问题。而且经济条件不宽裕,海葬是免费的,当地政府还给了两千元的补贴,所以最后做了这个选择。
(五)向往自由
从心理学角度看,选择骨灰撒海的人可能在生前向往自由,或因现实束缚未能实现自由,希望在死后以自由的方式告别世界。有些人看开了,觉得生前不想被束缚,归去之后,更不想被束缚,所以想归于大海。还有人对浪漫有着根源于骨髓当中的追求,而海洋多了神秘,自然也就多了浪漫。大海无边无际,会让人产生向往之心,像有人生前说过,如果可以的话,下辈子成为一条小鱼,在大海中无拘无束地潜游,拥抱广阔无边的海洋。选择海葬的人,他们不在意人们是否能记得他们,只想要活得洒脱和自由,以更加自由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五、对骨灰撒海的争议

(一)情感寄托问题
有人认为骨灰撒海后没有具体的地点供家人祭拜,断了亲人的怀念,让思念情绪无处寄托。选择骨灰撒海,意味着逝者在离开这个世界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墓地作为家人情感的寄托之处。每逢清明等传统节日,家人无法像对待有墓地的逝者那样,前往特定地点进行祭扫,倾诉思念之情。这种方式使得情感的表达失去了一个具体的、可触摸的载体,让思念变得更加抽象和难以安放。
(二)是否狠心的争议
选择骨灰撒海被一些人认为是 “绝情又狠心”,因为不留下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让世界上不再有与自己的联系,不给亲人留有念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的行为往往反映其内心状态。选择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人,似乎在与这个世界告别后,不愿留下任何痕迹,甚至不想让亲人对自己有所想念。情感通常需要具体的物质载体来寄托,没有了这样的载体,情感很容易被忽略或遗忘。对于选择土葬或火葬并留有墓地或骨灰存放处的人来说,他们在世界上留下了一定位置,成为亲人思念的载体。而选择海葬的人,却切断了这种联系,让亲人的思念情绪不知该寄托何处。他们被认为狠心,是因为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断了亲人对他们的怀念,使得亲人在情感上失去了一个具体的寄托对象。同时,这也反映出这类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他们认为生死是一种轮回,出生和死亡都无需过于隆重。那些向往自由的人,可能在生前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束缚,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在死后选择以海葬这种自由的方式离开世界,不给任何人留有念想。
六、结论

骨灰撒海作为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有着明确的规定。从申请许可证到选择合适位置、考虑天气海况,再到人员配备及服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这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骨灰撒海具有诸多好处。首先,在环保方面,人体焚烧后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不会引起水质污染,且不占用土地资源,符合现代环保要求。其次,经济实惠,相比传统墓地,费用较低,没有后续的墓地管理费用。最后,骨灰撒海符合生态葬理念,是一种绿色殡葬方式,有利于节约土地、发展经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选择骨灰撒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政策因素及补贴提高了人们对海葬的接受度,降低了海葬成本。部分逝者生前有嘱托骨灰撒海,家属尊重其意愿选择海葬。人们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