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社会,海葬作为一种新型的丧葬方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海葬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从环保角度来看,海葬几乎不占用陆地空间,大大减轻了对土地资源的压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稀缺,传统的土葬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海葬则无需担心这个问题。同时,海葬是一种非常环保的葬礼方式。与土葬相比,它不需要使用化学防腐剂或其他有害物质,也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骨灰中的有机物可以被海水中的微生物分解,从而回归自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个性化方面,海葬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家属可以选择一个对逝者有特殊意义的地点进行海葬,如其生前喜欢的地方,或者风景优美的海岸线。这种灵活性和便利性使得海葬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选择。海洋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无限的可能,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对自由的向往。
人们对海葬的接受度逐年提高,离不开政策因素的推动。例如,2022 年,沈阳市将骨灰海葬补贴由 1700 元 / 盒提高至 2100 元 / 盒,其中,1500 元用于海葬服务机构服务运营,600 元直接发放给逝者家属。沈阳海葬服务公司宣传部长纪文博介绍,每位逝者的亲属随行人数不超过 3 人,海葬服务公司免费提供海葬降解罐、乘车、船、鲜花、保险、海葬用品、海葬仪式、海葬云祭祀等服务。在青岛,2010 年 10 月 1 日起,青岛市对本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骨灰撒海的丧属免收 500 元费用。2017 年 8 月 21 日,每具逝者的骨灰海葬减免标准由 500 元提高到 1000 元。
海葬并不是直接抛撒骨灰,而是将骨灰放进降解罐里,沉入水里。骨灰倾倒海域有明确限制,个人也不具备资质,不能私自把骨灰倒向大海。一般由当地民政局或民政部门允许的殡葬服务相关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待审查批准签发 “骨灰撒海许可证” 后,才可以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可降解罐会在 24 小时内溶解,这样的方式不会污染海洋环境。
对于祭祀,海葬也有特别的措施。可以报名参加每年的海葬活动,登船随行,会免费提供鲜花,但祭祀需要自行承担船费等。也可以办理完手续后,享受免费网上祭祀服务,操作有点类似于 “QQ 空间”,可以点击赠送鲜花,赠送祭品等。
海葬已逐渐成为许多城市市民首选的节地环保、移风易俗安葬方式。以沈阳为例,自 2012 年起推行海葬以来,已累计完成骨灰撒海 2.6 万盒,这些骨灰如果选择传统方式安葬的话,需要土地近 3 万平方米,加上路面、景观等用地,这已经相当于一座大型墓园的体量了。除了海葬,各地还大力推行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供市民选择,且都享有相应的补贴。
在一些地区,海葬已排到 2025 年。目前,海葬有集体公益性海葬与私人订制海葬两种不同形式。集体公益性海葬收费较低,多地推行免费海葬措施,本地户籍选择集体海葬还有 1000 元到 6000 元不等的海葬补贴。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办理处回应称,办理海葬需要报名后排队,目前集体海葬排到一年至两年后。
二、各地海葬实例

(一)北京海葬地点及故事
北京作为首都,有着独特的海葬地点,每一处都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深深思念。
怀柔区雁栖湖:雁栖湖水面辽阔,碧波荡漾,周围山峦环抱,景色宜人。人们在这里将亲人的骨灰洒在湖面上,骨灰随水流缓缓散去,与湖水融为一体。仿佛逝者的灵魂在这片美丽的自然中找到了安息之所。在这里,家属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相信亲人的灵魂也能得到安宁。
门头沟区青龙湖:青龙湖位于石龙峡风景区的核心区域,湖水清澈见底,四周山岭环抱,风景如画。家属可以选择将骨灰洒向湖面,或是将骨灰置放在岸边的祭坛上。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充满了宁静和祥和的氛围,给予逝者温馨的祝福。
平谷区石林峡:石林峡位于平谷区北部,以奇特的石林地貌闻名。这里山峦叠嶂,溪水潺潺,景色壮丽。家属可以选择将骨灰洒向溪水中,或是将骨灰洒在山间,让逝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特殊的方式给予了逝者一份与众不同的回归,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轮回和永恒。
(二)其他地区海葬活动
哈尔滨:哈尔滨市自 2009 年推行海葬以来,已连续 16 年为市民提供服务。如今年 3 月 16 日举行的第 36 次海葬活动,在大连黄海北部海域,76 位逝者长眠大海。海葬专用船驶出码头,前往指定海域后举行告别仪式,家属们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依次进行骨灰撒海。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这种生态安葬方式,截至目前,哈市已组织 36 次海葬活动,累计有 2443 位逝者的骨灰撒进大海。此外,哈市还开展了骨灰代撒业务,从 2012 年到今年清明前,共接受并完成了 474 份骨灰代撒业务,业务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广州:广州市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已有多年历史。2020 年 10 月 29 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首批非聚集性骨灰撒海活动,送别 425 位已办理一站式委托撒海服务的逝者。整个活动历时近 6 个小时,工作人员举行了庄重的哀悼仪式。1988 年至今,广州市共撒海骨灰 2.66 万具,参与群众达 4.1 万人次。2023 年首次骨灰撒海活动共有出海群众 996 人,撒海骨灰 780 具。本年度第二次骨灰撒海活动及集中祭扫仪式计划于 4 月中旬举行。广州市骨灰撒海服务不断优化升级,市民可通过多种方式预约登记,还可享受免费寄存服务、补贴申领等。广州市建立了 “1+N” 节地生态安葬服务体系,节地安葬率位居全国前列。
京津冀: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立足协同发展大局,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9 年清明节,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举办了首次协同海葬活动。2023 年 4 月 2 日,首届京津冀骨灰撒海公祭仪式正式开始,载着三地 50 余名家属的 “国宾 9 号” 缓缓驶出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船舱内举行了一系列仪式,蒙蒙细雨中,轮船到达指定海域,祭扫群众将玫瑰花瓣和可降解花朵撒入波涛,寄思念于海上清风。
三、骨灰撒海后的灵魂之问

(一)灵魂归宿的不同观点
对于骨灰撒海后灵魂的归宿,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认为灵魂会进入轮回,开始新的生命旅程;也有人觉得灵魂或许会在大海中找到一个特殊的位置,与自然融为一体。
一部分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骨灰撒海后灵魂的去向存在担忧,担心没有固定的墓地会让灵魂无法安息,无法找到回家的路,从而无法进入轮回,在阳间游荡。但也有观点指出,现代科学并不认可灵魂的存在,人死后身体会分解,骨灰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无论选择何种丧葬方式都不会影响所谓的 “灵魂转世”。同时,也有人认为将骨灰撒入大海是一种让逝者得到安息和平静的方式,海水具有吉祥和安宁的气场,能够为灵魂提供一个净化的环境。
(二)海葬对家属的意义
从家属的角度来看,海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海葬可以满足逝者的遗愿。如果逝者生前热爱大海,希望回归自然,那么海葬无疑是实现他们愿望的最好方式。其次,海葬为家属寄托哀思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途径。家属可以在美丽的海边,或是参加海葬仪式时,回忆与逝者共同度过的时光,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海洋的广阔和深邃也能让家属感受到生命的无限与永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
此外,海葬还传承了环保理念。家属通过选择海葬,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特殊纪念。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大自然的尊重,让逝者在回归自然的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种环保的丧葬方式不仅体现了家属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四、骨灰盒的处理方式

骨灰撒海后,骨灰盒的处理方式有多种选择。
首先是可降解骨灰盒,在骨灰撒完之后,可以连同骨灰一起撒入大海。可降解骨灰盒在水的作用下会加速分解,最终与大海融为一体,不会污染水质。这种方式符合环保理念,让逝者真正回归自然。
对于不可降解的骨灰盒,经家属同意后,海撒服务中心会进行破拆处理。家属也可以选择把骨灰盒带回去,进行二次深埋等方式处理。这样在祭扫时相对方便,同时也符合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
此外,家属还可以将骨灰盒带回家中供奉。在家中设置灵堂,放上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和骨灰盒,方便家人随时追思和缅怀,让家人感受到逝者仍然在身边,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还有一种方式是将骨灰盒带回找个无人的地方深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木质骨灰盒会融入泥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对于一些希望骨灰盒继续留在身边的家庭,可以选择将骨灰盒保存在家中,设置简易的灵堂或神龛,用于日常祭奠和追思。
如果骨灰盒材质易于降解,也可考虑将其置于特定的环境(如森林或草地),让它自然降解,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有些家庭可能会采取更个性化的方式,比如制作纪念品,将骨灰盒的部分材料用于艺术品创作,以此纪念逝者。
总之,骨灰盒的处理方式应尊重逝者的遗愿和家属的情感需求,同时也要注意遵守相关的礼仪和规定,确保逝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安息。
五、生命的循环与永生

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循环却永不停歇。当我们选择海葬,将身体回归自然,实际上也是在参与生命的循环,这是一种别样的永生。
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的身体在死后可以通过海葬的方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骨灰撒入大海,其中的有机物会被海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参与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就像大海中的每一滴水都在不断地循环流动,我们的生命也以另一种形式在自然中延续。
海葬让我们与广阔无垠的大海融为一体,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可能。大海承载着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将骨灰撒入大海,仿佛是回归生命的本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墓地,而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永恒的归宿。
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命在死亡后物质会回归自然,并不存在所谓的 “灵魂”。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海葬不仅仅是一种环保的丧葬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它让我们相信,即使生命已经逝去,我们依然可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世界相连,参与到生命的循环之中。
海葬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它让我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以一种美丽而宁静的方式回归自然。这种别样的永生,不仅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了安息,也让我们的精神在大自然中得到了永恒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