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人死后会转世的说法。有人认为人在死后有惯性,会在另一个维度里面存活 7 天左右,临死之前自我的意识十分清醒,可在 7 天内找到有出生婴儿的地方,等着,待婴儿额头露出,眼睛睁开之前,奋力朝二头扑去,便可投胎。死前没有自我意识的,7 天后会消散,或被其他灵吸收,不能投胎。但现代科学认为,人一旦离世,是不会有任何意识和思想的,更没有灵魂转世的可能。
海葬只是一种新颖的殡葬形式,与传统的殡葬习俗相比只是骨灰下葬方式不同而已。骨灰撒海并不影响所谓的 “转世”,不管是海葬也好,还是土葬或者火葬都不会影响到转世。比如你的汽车报废了,无论这辆报废车被如何处理都不会影响你买新车。人死后,身体分解成为基本元素,回归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骨灰撒入大海,只是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并不涉及超自然的转世过程。
海葬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是一种环保的下葬方式,逝者经过火化,身体组织所携带的细菌全部被杀灭,不会对海水造成污染。骨灰的成分是碳酸钙,融入大海之后也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同时,海葬也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殡葬方式,将火化后的逝者骨灰向海中下葬,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对改变不良的殡葬风俗和消除封建迷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人们思想解放的象征。
然而,很多人还是难以接受以海葬的方式下葬亲人。一个是因为对亲人的不舍,一旦骨灰撒入茫茫大海就没有了念想,会有一种空虚失落的感觉。另外就是因为传统殡葬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拔除,认为海葬会带影响运气,其实这些都是人的臆测。若是心中真诚祝福逝去的亲人,就将骨灰撒入大海,让逝去亲人了无牵挂的离开,不再留恋今世的亲情和过往,才能安然的去往他世轮回。只有海葬才能让逝者不留下一丝眷恋,不怀着遗憾离开,渺渺茫茫的世界,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惟愿逝者来世安好。

二、海葬的优势

1. 环保性

海葬无疑是一种极为环保的下葬方式。逝者经过火化后,身体组织所携带的细菌在高温下全部被杀灭,不会对海水造成任何污染。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融入大海后,就如同自然的一部分,不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从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负责人的介绍以及铁岭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景春的讲解中可知,人体火化的温度高达 800 - 1200 度,在如此高温下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包括传染性极强的肝炎病毒、结核病菌等。而且海葬的选址也十分讲究,比如铁岭市的海葬基本选定在大连黄海区域,这里水动力足,能把骨灰全部冲入大海,不会引起回流。此外,每年撒入海洋的骨灰量相对于海洋的泥沙量以及海洋的稀释能力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2. 节约土地资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变得愈发稀缺。传统的土葬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海葬几乎不占用陆地空间,大大减轻了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以青岛市为例,自 1991 年起,青岛市正式迈出殡葬改革的实际步伐,30 年来,青岛海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截止到 2021 年 10 月 25 日,累计在青岛海葬故人 24544 位,陆地自然葬 921 位,按最严格的测算标准,永久性节约土地 140 亩。不保留骨灰生态葬累计减免 14015500 元。现青岛市年度不保留骨灰生态葬 2500 具左右,占市殡仪馆年度火化量的 19%。

3. 降低成本

传统葬礼方式往往费用高昂,包括购买墓地、建造墓碑、维护费用等。而海葬的成本相对较低,通常只需要支付船只租赁、仪式组织等费用。就沈阳的情况而言,政府一直在鼓励海葬,沈阳市户籍的居民海葬是免费的,还可以获得一些补贴。铁岭市自 2017 年起,对采取海葬的户籍居民,除免除海葬直接费用外(含车船费,撒海活动服务费,餐饮费,以及三名随行家属费用),每具骨灰再奖励逝者家属 1502 元。

4. 文化和精神意义

海洋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无限的可能,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寓意着生命的轮回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家属更好地接受亲人的离去,找到心灵的慰藉。海葬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并成为海上最陈腐而伤心的仪式。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被军队所用。如今,海葬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态葬式,也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它不仅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更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

5. 灵活性和便利性

海葬可以在任何适合的海域进行,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家属可以选择一个对逝者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如其生前喜欢的地方,或者风景优美的海岸线。比如想要骨灰撒海的家属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报名申请,市县两级民政部门都有海葬报名点电话。居民按照海葬流程须知内容,按时到指定地点乘车、乘船,前往指定海葬海域参与海撒活动。

6. 促进海洋生态平衡

通过将骨灰撒入大海,可以增加海洋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骨灰中的有机物可以被海水中的微生物分解,从而回归自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 减少碳排放

与传统的葬礼方式相比,海葬可以减少碳排放。土葬和火化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海葬则不需要这些能源和资源,因此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8. 提供心灵慰藉

在海洋这个广阔无垠的空间中,家属可以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寓意着逝者的灵魂得到了自由和安宁。这种仪式感可以帮助家属更好地处理悲伤情绪,找到内心的平静。比如沈阳市海葬服务大厅提供两种祭祀方式,一种是可以报名参加每年的海葬活动,登船随行,会免费提供鲜花,但祭祀需要自行承担船费等;第二种是办理完手续后,会提供免费网上祭祀服务,家属可以网上祭祀,操作有点类似于 “QQ 空间”,可以点击赠送鲜花,赠送祭品等。

9. 促进社会和谐

推广海葬这种环保、节约的葬礼方式,可以减少因土地资源紧张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同时,海葬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社会的和谐与包容。

10. 传承家族文化

通过将家族成员的骨灰撒入大海,可以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让后代子孙铭记祖先的贡献和精神。这种传承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还可以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海葬的弊端

1. 情感上难以接受

海葬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葬礼方式,对于许多人来说确实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很多人觉得将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仿佛是一种 “抛弃” 行为。在传统观念里,人们习惯了有一个具体的墓地可以去缅怀、去祭奠,而海葬后,亲人的骨灰融入茫茫大海,没有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可以寄托哀思,这让很多人感到无法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2. 宗教或文化禁忌

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对于葬礼有着各自特定的规定和习俗。在某些宗教信仰中,海葬可能被视为不恰当甚至不尊重逝者的行为。比如有的宗教要求尸体应该被埋葬或火化后安葬在特定的地方,而海葬与之相悖。此外,一些文化传统中也强调入土为安等观念,对海葬这种方式难以接受。

3. 环境污染的风险

如果海葬操作不当或者监管不力,确实存在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例如使用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船只进行海葬,可能会在过程中泄漏油污等污染物。而且如果在非指定区域进行海葬,也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非指定区域可能存在海洋生物保护区或者生态脆弱区域,一旦进行海葬,骨灰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4. 法律限制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海葬受到法律的限制或禁止。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法律法规对葬礼方式有特定要求,或者为了保护海洋环境而制定了相关规定。比如某些地区可能规定必须在特定的海域、特定的时间进行海葬,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如果违反这些规定进行海葬,将面临法律责任。

5. 后续纪念活动的不便

与传统墓地相比,海葬后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无法进行实地的祭拜和纪念活动。这对于很多家属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便和遗憾。虽然现在有一些网上祭祀的方式,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方式缺乏传统祭祀的仪式感和亲近感。而且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清明节、逝者的生日等,家属无法像在墓地一样前往祭拜,这会让他们感到失落和难过。

四、海葬的流程

1. 报名流程

居民若有意选择海葬,首先需携带身份证及逝者骨灰,前往殡葬服务中心办理海葬登记。海葬服务中心会依据海葬骨灰数量以及相关登记要求,确定海葬时间。确定时间后,会通过发信或公告的形式,告知居民缴费时间和地点。居民在收到信件或海葬消息后,要按照规定时间前往海葬服务中心办理缴费手续,并领取海葬活动须知。最后,居民按照海葬流程须知内容,按时到指定地点乘车、乘船,前往指定海葬海域参与海撒活动。

2. 仪式流程

海葬并非直接将骨灰撒在海里。实际操作是将骨灰放进由陶土及海洋泥土烧制而成的可降解罐子里,然后顺着绳子沉到海底。这种可降解罐子会在 24 小时内溶解,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对于祭祀,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报名参加每年的海葬活动,登船随行。在活动中,会免费提供鲜花,但祭祀需要自行承担船费等费用。另一种是办理完手续后,选择免费网上祭祀服务。家属可以网上祭祀,操作类似 “QQ 空间”,能够点击赠送鲜花、赠送祭品等。

五、海葬在其他国家的流行情况

1. 新加坡

在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有限,政府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改土葬为火葬,使得传统土葬方式日渐式微。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环保,选择海葬的人近年来日益增多。
“郑海船殡葬礼仪” 因义务帮助贫困者集体办海葬在新加坡颇有名气。创始人郑海船一年大约要出海 40 次,集中为死者举行海葬仪式。通过媒体报道,近年来向他咨询海葬的人数越来越多。
把死者骨灰撒向大海,骨灰在海中分解,不会造成污染。海葬仪式也相对简单,死者家属领取骨灰后次日就能举行,通常租一艘能乘坐 10 人的船出海就能满足大部分家庭的需求,最基本花销在 340 新元(约合 1632 元人民币)左右。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打算在东部的丹那美拉海岸,建造一个供海葬仪式使用的场所。主要设施有四座亭子、一个大型遮雨棚,及一条延伸入海的栈道,公众不必下海,便可以在栈道上举行仪式,预计明年第四季度完工。

2. 日本

在日本,近年来火葬费用飙升,选择海葬的人越来越多。据日本海葬协会统计,去年日本进行海葬的次数为 2600 次,五年内成长了 2.5 倍。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人愿意继承墓地,维护墓地既花钱又麻烦,现代人比较在乎这一点;另一方面随着少子化和高龄化日益严峻,很多墓地已无人祭扫,需要进行处理。
海葬的费用也就 33000 日元,约 1600 人民币。同时,日本还出现了 “代行海葬” 服务,允许公司在家属不出席的情况下,将骨灰撒入大海。代撒骨灰的费用为每次 5.5 万日元,而一家包船是 29.7 万日元起,多家包船也要 16.5 万日元起步。由于竞争者越来越多,公司推出了更为精简的项目,去掉纪念册和鲜花环节,价格降至 4.4 万日元。
1991 年,法务省负责人表示:“只要出于祭祀目的,并以合乎礼仪的方式进行,便不构成违法。” 此后,代撒骨灰业务逐渐普及开来。

六、结论

海葬作为一种新型的殡葬方式,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一些需要考虑的弊端。在选择海葬时,家属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慎重考虑。
从优势方面来看,海葬具有环保性、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成本、文化和精神意义、灵活性和便利性、促进海洋生态平衡、减少碳排放、提供心灵慰藉、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传承家族文化等诸多好处。它不仅符合现代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送别方式。
然而,海葬也存在一些弊端。情感上,很多人难以接受将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后没有固定的缅怀地点;宗教或文化方面,可能存在禁忌,与某些信仰和传统观念相悖;如果操作不当或监管不力,还存在环境污染的风险;同时,海葬还受到法律限制,不能随意进行;后续纪念活动也存在不便,无法像传统墓地那样进行实地祭拜。
综合来看,海葬的选择需要家属充分考虑逝者的意愿、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的情感需求等因素。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海葬的宣传和引导,提高人们对海葬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更多的公益性海葬宣传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如芝罘区民政局和杜城街道的做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海葬的好处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海葬的服务和管理,为家属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同时,要加强对海葬的监管,确保操作规范,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海葬这种环保、节约的葬礼方式的发展,让更多人接受和选择海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