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虽浪漫,规则不能忘

在韩剧《红天鹅》里,女主角因豪门家族的规矩限制,无奈选择海葬来送别母亲,那在大海边撒骨灰的画面,充满了别样的情愫,让不少人对海葬有了浪漫又诗意的想象。可在现实生活中,海葬真不是能随心所欲的事儿。
就说之前,有位福建的男子,父亲骨灰存放了 20 年,他想着大海宽广,能让父亲 “自由”,就私自把骨灰撒海里了,结果被渔民发现,还受到了处罚。还有在山东青岛,53 岁的郭某,未经许可在胶州湾撒父亲骨灰,即便他有苦衷,可这行为违反了规定,同样不被允许。
为啥不能私自海葬呢?首先,海洋生态很脆弱,虽说骨灰经高温焚烧,病菌大多灭了,可要是随意撒,骨灰量大了,总归会对海洋有影响。没准还会让一些海域的水质、底质环境改变,影响海洋生物的栖息、繁殖。其次,容易引发纠纷。大海看着无边无际,可很多海域有归属,要是撒在渔民承包的养殖区,人家养的鱼虾贝类,以后还咋卖?换做咱们是买家,一听这海鲜 “泡过骨灰汤”,心里也膈应,这对当地渔业经济可是不小的冲击。再者,从管理角度,私自海葬,骨灰来源、撒放地点都没记录,万一有人利用这漏洞,进行非法的骨灰交易、替换等,那可就乱套了,还可能滋生犯罪。
所以啊,海葬得合规合法。国家支持海葬,就是希望在遵循规则前提下,给逝者别样的归宿,也给海洋生态和社会秩序一份保障。接下来,咱们就好好唠唠,在中国,哪些海域能依规撒骨灰。
一、海葬合法性:依规而行,尊重海洋

在我国,海葬是合法的殡葬方式,但必须严格依照法规流程进行。人体骨灰属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允许海洋倾倒的物质类型,也符合相关国际公约规定。不过,海葬活动得遵循海洋倾倒许可审批制度,通常由当地民政局或其认可的殡葬服务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获批拿到 “骨灰撒海许可证” 后,才能依规撒骨灰。
我国现有专门服务海葬的生态处置倾倒区,像青岛、日照、长江口等地。以青岛为例,其有专门的骨灰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经纬度明确划定范围;日照的骨灰倾倒区也有清晰的四点坐标围合海域;长江口骨灰撒海临时性倾倒区同样有特定水域界限。这些区域都是经过科学考量生态、洋流、海洋功能等多因素后确定的,能最大程度降低对海洋环境与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确保海葬合法又环保。
二、沿海城市的合法海葬海域

(一)青岛海域:碧海蓝天的归宿
青岛,这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海葬的热门选择地。其海域广阔,风景秀丽,为逝者提供了一个宁静而又壮阔的归宿。
青岛有专门划定的海葬区域,其中八大峡海域颇为知名。这片海域位于东经 120 度 24 分 —26 分,北纬 36 度 00 分 —02 分,不到 11.1 平方公里的蓝色海面,承载着无数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从 1991 年起,已有数以万计的逝者骨灰在此融入大海。每年海葬季,八大峡码头便会聚集众多家属,他们手捧鲜花、怀抱骨灰盒,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乘船驶向指定海域。当船只抵达,伴随着轻柔的海浪声,家属们将骨灰缓缓撒入海中,洁白的花瓣也随之飘落,仿佛是逝者与生者最后的告别仪式。
青岛的海葬配套服务也相当完善。当地有专业的殡葬服务公司,从前期的手续办理,到海葬当日的船只安排、仪式流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他们还会为家属提供可降解的骨灰容器,既环保又能让逝者与大海更自然地相融。
在这片海域,海洋生态丰富多样。平日里,渔民出海归来,船舱里满是活蹦乱跳的鲅鱼、螃蟹等海鲜。鲅鱼身形修长,肉质紧实,无论是香煎还是红烧,都让人回味无穷;螃蟹张牙舞爪,清蒸后蟹黄饱满、蟹肉鲜甜。这些海鲜的繁衍生息,与海葬活动和谐共处,仿佛逝者也化作了海洋生态的一部分,继续守护着这片碧海蓝天。
(二)天津塘沽渤海湾:离京最近的选择
对于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来说,天津塘沽渤海湾是海葬的常选之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从北京出发,很快就能抵达。
渤海湾海域辽阔,海水深度、洋流走向等条件适宜骨灰撒放,能确保骨灰迅速、均匀地扩散,减少对局部海域生态的影响。塘沽的海葬组织有序,当地民政部门与专业机构协作,为家属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家属报名、骨灰接收,到出海仪式、撒放流程,都有专人引导。
每年都有不少来自各地的逝者在此魂归大海。在海葬当日,家属们齐聚塘沽码头,船只缓缓驶向渤海深处。随着汽笛鸣响,家属们将骨灰撒入海中,眼中满是不舍与眷恋。而这片海域,盛产皮皮虾、海蟹等美味海鲜。皮皮虾外壳发青有光泽,肉质松软,母虾腹部带着满满的虾子,无论是清蒸还是椒盐,都是餐桌上的佳肴;海蟹个大肉多,蟹黄蟹膏醇厚,金秋时节,正是品尝海蟹的最佳时机,一口下去,满是大海的馈赠。
(三)大连海域:北方海疆的告别之地
大连,三面环海,海洋气息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海葬在这里也有着别样的风情。老虎滩菱角湾海域就是大连重要的海葬区域之一。
这片海域周边风景壮美,山海相连。每年海葬活动时,船只从码头启航,途中可见岸边的礁石、飞翔的海鸥,仿佛一幅灵动的画卷。到达指定海域,家属们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庄重地将骨灰撒入大海,完成逝者最后的心愿。大连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海葬仪式中常常融入当地特色元素,像是渔家号子、祈福贝壳等,让整个过程既充满仪式感又饱含海洋韵味。
大连海域物产丰富,海参、鲍鱼等名贵海产远近闻名。海参肉质厚实,营养丰富,是滋补的佳品;鲍鱼吸附在礁石上,个大肉肥,无论是煲汤还是蒜蓉清蒸,都能最大程度激发其鲜美滋味。这些海鲜在大连的海鲜市场随处可见,也是大连人餐桌上的常客,它们见证着大连的烟火日常,也与海葬这一生命告别形式相伴相生。
三、内陆水域不适宜海葬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大海能撒骨灰,那内陆的江河湖泊水库是不是也行?答案是否定的。
从生态保护角度看,内陆水域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封闭。像湖泊,水体流动性差,骨灰大量撒入,其中的矿物质等成分易在局部累积,改变湖水酸碱度、营养结构,让藻类异常繁殖,破坏水下植物、鱼类栖息地。江河虽有流动性,但很多是饮用水源地,骨灰撒入,民众心里会膈应,也可能有潜在卫生风险。水库就更别说了,它主要用于供水、防洪等,骨灰撒入会污染水源,后续净化成本极高。
从功能用途来讲,内陆河湖多承担着灌溉、水运、发电等重任。骨灰撒放影响水质,用于灌溉,会让农田土壤性质改变,影响农作物生长;对水运航道,可能造成航道设施腐蚀;水电站附近水域若有骨灰,还可能干扰发电设备正常运行。
再从民众情感与文化习俗看,内陆居民对身边水域感情特殊,常视为生活依托、文化象征,撒骨灰有违传统习俗,易引发民众反感,带来社会舆论压力。
对比之下,海洋面积广阔,有强大自净能力,洋流能迅速扩散骨灰,生态多样又具弹性,能承载海葬活动,还契合人们对生命回归自然、拥抱辽阔的精神向往,所以沿海合法海域才是海葬的恰当选择。
四、海葬背后:文化、环保与亲情的交织

海葬,绝非简单的骨灰撒放,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诸多沿海地区文化里,大海被视作生命的源头,将骨灰撒入大海,象征着生命完成循环,回归初始的怀抱。像在福建闽南沿海,部分渔村就有古老传统,德高望重的老人离世后,以海葬送归,祈愿先辈灵魂护佑子孙出海平安、渔业丰收,这是对大海的尊崇,也是对先辈精神传承的独特表达。
从环保视角看,骨灰主要成分磷酸钙以及钙、镁、钠等矿物质,撒入大海后,并不会给海洋带来污染。相反,这些矿物质能为浮游生物提供养分,促进海洋食物链底层繁荣,助力海洋生态的物质循环,成为海洋生态持续的微小 “助力剂”。
亲情在海葬中也有着别样的延续。曾听闻,一位老船长讲述,有对夫妻,丈夫生前痴迷航海,足迹遍布四海,弥留之际恳请海葬。妻子忍着悲痛,在海葬当日,带着两人年轻时的航海日记,逐页撕下,让纸张与骨灰共赴大海。她轻声呢喃:“老头子,以后的航路你不孤单,这些回忆陪着你。” 此后每年忌日,妻儿都会乘船到撒骨灰海域,带着鲜花与新的航海故事,让思念跨越生死、漂洋过海。
海葬,是对生命尊重、对自然敬畏、对亲情坚守的融合,在合法有序框架下,让逝者安宁、生者慰藉,也为海洋添一抹温情。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海葬规则,在需要时做出合适选择,让生命的告别既有尊严又充满温度。
五、结语:让生命以海为归

海葬,这一承载着生命厚重与海洋浩瀚的告别仪式,有着严格的规范。在中国,沿海那些合法的海葬海域,如青岛、天津塘沽、大连等地的指定区域,皆是经过科学论证、法规许可,平衡了生态保护、人文情感与社会管理多方需求。内陆水域因其生态脆弱、功能关键及文化抵触等因素,并不适宜海葬。当我们遵循规则,海葬便展现出独特魅力,它是海洋文化中生命循环信仰的现代表达,是环保理念下骨灰回馈自然的生态善举,更是亲情在海天之间的绵绵延续。
未来,随着观念更新、法规完善、技术助力,海葬有望以更优化姿态融入殡葬体系,为更多人提供回归自然的选择。让我们始终怀揣敬畏之心,送逝者以尊严,予海洋以呵护,在生命尽头,让灵魂与大海相拥,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