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葬兴起,别样告别引关注

近年来,海葬作为一种生态环保的丧葬方式,在我国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传统土葬,转而选择将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让生命回归自然。据相关数据显示,像广州、上海、沈阳等城市,报名参加海葬活动的人数逐年递增,广州每年报名者超 3500 人,上海截至 2016 年底已有超 3.7 万具骨灰撒入大海,沈阳自 2012 年推行海葬以来,累计完成骨灰撒海 2.6 万盒,参与人数比例居全国前列。这背后,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从过去执着于 “入土为安”,到如今认同 “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也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各地出台补贴、鼓励措施,让海葬更具吸引力。但大家在关注海葬本身时,也不禁好奇,我国的海葬一般都在哪些海域进行呢?这就涉及多方面因素,且各地有不同选择。

二、沿海城市:海葬的热门之选

(一)青岛:海葬先行者

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可是我国海葬发展历程中的先锋。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它就勇敢地迈出了推行骨灰撒海活动的步伐。1991 年 8 月 28 日,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在报纸刊发《关于将骨灰撒向大海的公告》,同年 10 月 31 日上午 9 时,首次公开海葬举行,北海舰队 “天目山号” 登陆艇搭载着 55 位逝者骨灰及 150 余位亲属缓缓启航,开启了殡葬改革的大胆尝试。经过多年发展,青岛的海葬模式和工作已领先全国。从数据上看,海葬的骨灰数量从最初的几十具,增长到如今每年 2500 具左右,截至今年 2 月底,共海葬 1499 批次 29453 名逝者。其海葬区域位于东经 120 度 24 分 —26 分,北纬 36 度 00 分 —02 分,这片不到 11.1 平方公里的蓝色海域,北望栈桥、小渔山、八大关、五四广场、小麦岛、石老人,西望西海岸新区,远眺东南是大公岛,周边美景尽收眼底。而且青岛的海葬服务范围不断拓展,除了与省内济南、潍坊、淄博等城市长期合作,还与省外西安、呼和浩特开展官方合作海葬,不少其他城市群众也自费来此参加,如今已从集中春秋两季大规模海葬转变为常态化、小规模海葬,为逝者提供了多样选择。

(二)上海:江海交汇的归宿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殡葬理念革新上同样走在前列。自 1991 年起推行海葬,多年来已有大量逝者以这种环保方式回归自然。上海的骨灰撒海地点位于长兴岛中部圆沙闸至横沙岛双窑烟的海域(东经 121°45′30″—121°50′00″水域),这里处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江水滔滔奔流入海,逝者骨灰融入其中,仿佛也随着江河湖海开启新的 “旅程”。上海市户籍逝者家属可致电飞思海葬服务部 66600544 或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 400 - 888 - 0809 预约登记,每年 4 月、5 月、10 月是集中海葬活动时间,此时天气相对稳定,利于出行与仪式举行。民政部门精心组织,轮船航行到指定海域后,先在二楼船舱举行有专职司仪主持的献花、致悼词、集体默哀、三鞠躬集体追思祭奠仪式,再有序组织家属到一楼甲板撒海,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家属得以慰藉。

(三)烟台:向海而生的选择

烟台,依海而建,海洋气息融入城市脉络,为海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 2015 年起,烟台市开始举办公益海葬活动,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家庭选择这种绿色殡葬方式。像今年 6 月 26 日,烟台市第十届公益海葬仪式在烟台东部海域如期举行,清晨家属们就抵达出海现场,凭身份证、海葬证等按流程完成信息登记、骨灰领取、鲜花领取,秩序井然。6:30 分,公祭仪式庄严肃穆开场,志愿者合唱团献唱《送别》,诗朗诵《深蓝归梦》饱含深情,逝者家属代表发言倾诉思念,相关单位敬献花篮,集体默哀、宣读祭文,随后乘船驶向大海,到指定海域,家属将装盛逝者骨灰的降解罐与花瓣送入大海,完成生命轮回。这些年,烟台海葬量逐年递增,不仅本市户籍逝者家庭享受免费政策,2021 年落实 1000 元奖补,2022 年芝罘区还有配套奖补,在政府引领下,海葬成了新的绿色殡葬风尚,也让烟台这片海域承载了更多生命的厚重与思念。

(四)珠海:定期的海洋告别

珠海,多年来持续推进生态安葬,骨灰海葬活动自 1997 年起就多次举办。一般每年 10 - 12 月期间,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挑选合适日子送逝者最后一程。以 2024 年为例,11 月 22 日(星期五)13:00 在香洲区粤海中路 2216 号合罗山墓园集合,骨灰撒海海域是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活动为自愿参加家庭免费提供服务,每具骨灰安排两位家属乘车,若报名超 150 人,视情况于当日上午 7:30 增开一场。当天活动流程安排细致,从签到、骨灰换袋、查验身份证,到举办仪式、乘车登船、出海撒海,再到返回,全程有专人引导,保障顺利。多年来,珠海已举办 35 次骨灰生态安葬活动,其中海葬 27 次,共生态安葬 1377 位逝者骨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地区的家庭汇聚于此,让这片海域成了思念的汇聚地,也见证着殡葬理念的进步。

(五)天津:专业服务引参与

天津,作为沿海直辖市,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启了骨灰撒海服务篇章,1990 年至今已走过漫长岁月。天津海葬地点主要集中在塘沽口海域,位于渤海湾内,具体在东经 117 度 58 分、北纬 39 度 02 分附近,这里水面开阔,风浪适中,是举行海葬仪式的理想之所。无论是免费公益海葬,还是殡仪服务公司组织的有偿海葬服务,基本都在此海域。当地凭借沿海优势与专业海葬队伍,吸引了京津冀乃至北方多地市民。近些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报名参加天津海葬的人数稳步上升,从最初每年几十人,到如今每年数百人,大家看中的不仅是便捷交通、专业服务,更是大海给予的那份宁静与包容,让逝者在这里找到永恒归宿。

(六)湛江:多样海域供选择

湛江,地处祖国大陆南端,海洋资源得天独厚,为海葬提供了多样选择。近年来,湛江多次举办骨灰海葬活动,不同区县有不同安排。市区一般选择在湛江港湾海域,这里海水相对平缓,周边风景优美,既方便市民前往送别亲人,又能让逝者伴着城市海景离去;徐闻县凭借靠近琼州海峡优势,将部分海葬活动安排在海峡附近海域,逝者骨灰融入繁忙航道水域,似与来来往往船只共赴远方;而其他县(市)也依据海岸线特点,挑选远离渔业养殖、生态良好的海域,像雷州半岛西海岸一些开阔海域,在海风与海浪陪伴下,送逝者回归自然怀抱,让生命以海为终章,书写别样宁静。

(七)舟山:多地海葬青睐地

舟山,群岛环绕,海域广袤,是众多周边城市海葬的青睐之地。每年都有大量来自浙江乃至更远地区的逝者家属选择在此为亲人海葬。以金华市为例,多年来组织逝者家属奔赴舟山海域,让亲人骨灰融入大海。舟山海域海水清澈、深度适宜,海洋生态系统稳定,远离过度开发区域,为海葬提供了优质自然条件。比如普陀山附近海域,佛教文化氛围与海洋的包容相得益彰,家属们在此送别亲人,既有对逝者往生净土的祈愿,又有回归自然的洒脱,周边配套的海葬服务船只、专业引导人员,也让整个过程庄重而有序,舟山这片海,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思念远航。

(八)秦皇岛:具备条件迎海葬

秦皇岛,这座知名海滨旅游城市,同样具备开展海葬的优越条件。其海岸线漫长,海水质量优良,海洋生态稳定。当地民政部门积极规划,设置了专门的海葬配套服务设施,从海葬报名咨询处,到出海码头的便捷通道,再到海上撒海仪式的规范流程,一应俱全。近年来,随着政策宣传推广,越来越多本地及周边城市居民选择秦皇岛海域。为了让家属安心,还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海葬合法性、规范性,提供海葬纪念证书等,让家属有处寄托哀思,使得秦皇岛的海葬活动在有序组织下,为逝者提供了体面回归大海的途径,也为家属留下慰藉。

三、内陆城市关联:借沿海之地完成心愿

对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城市而言,虽然自身没有直接临海的条件,但他们同样渴望为市民提供海葬这一生态殡葬选择。于是,不少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携手,让内陆居民的海葬愿望得以实现。
就拿内蒙古呼和浩特来说,近年来积极推进殡葬改革,选择与青岛合作。自 2019 年起,已多次组织逝者家属奔赴青岛海域举行海葬活动。像 2023 年 5 月 9 - 10 日的 “入海为尊・向海而生” 呼和浩特市第二届公益性海葬活动,54 位逝者在亲人陪伴下,于青岛海域魂归大海。活动由呼和浩特市民政局主办,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承办,在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的海葬广场举行庄严追思仪式后,家属们乘船到指定海域,将骨灰降解坛和鲜花放入大海,整个过程庄重肃穆,既满足了市民生态殡葬需求,又借助青岛的海葬资源与经验,让逝者体面离去。
陕西西安亦是如此,自 2023 年起开启海葬探索之路,与青岛联合举办活动。2023 年 4 月 25 日的西安市首届公益性海葬活动,119 位逝者在青岛海域安息。活动由多部门联合主办,西安市各区县民政局参与,在青岛市殡仪馆海葬广场,公祭仪式充满地域文化特色,追思缅怀后家属乘船出海撒骨灰。2024 年 5 月 12 日第二届活动同样圆满,120 名逝者长眠于海。西安通过与青岛合作,为市民提供海葬机会,契合节地生态殡葬理念,赢得社会好评,也让海葬之风在内陆渐渐兴起。
这些内陆城市之所以选择青岛,一方面是因为青岛海葬起步早、经验足,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全国率先开展骨灰撒海,历经摸索,在船只租赁、仪式流程、家属服务等方面都有成熟模式;另一方面,青岛海域条件优良,其蜿蜒 730 公里海岸线、49 处海湾、60 多座岛屿,构成了北方难得的优质海域,水质、生态、景观俱佳,为海葬提供理想环境。并且,青岛民政部门与殡葬机构协作顺畅,能为内陆城市来的逝者家属提供周到安排,从报名咨询、行程规划,到仪式组织、后勤保障,让家属安心送亲人最后一程,也让内陆城市的海葬之路走得顺畅。

四、法规与环保:海葬的规范与考量

海葬虽意义深远,但并非随意为之,背后有着严格的法规与环保要求。我国现有专门服务于 “海葬” 活动的生态处置倾倒区 3 个,分别位于青岛、日照、长江口。这些区域经过严谨规划、科学评估,在海洋生态保护与民众殡葬需求间寻得平衡。以青岛的生态处置倾倒区为例,其选址综合考量洋流走向、海洋生物分布、海水自净能力等,确保骨灰撒入后能自然稀释、融入海洋生态循环,不对局部海域造成冲击。
其他在用的倾倒区,若要用于海葬活动,也需遵循一系列规范。依据《倾倒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根据倾倒区规划提出并组织选划,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需倾倒废弃物的单位申请,经多部门层层审批,从选划大纲编制、评审,到报告送审、批复,流程严苛,且全程有海事、渔业等部门参与,充分考量对通航、渔业资源的影响。
从环保角度,人体骨灰虽是我国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允许海洋倾倒的物质,主要成分无机物对海洋无害,但仍需防范其他潜在污染。海葬活动组织方多选用可降解骨灰容器,纸质、植物纤维材质居多,避免塑料、木质容器分解产生有害物质;撒播骨灰时,控制数量与速率,选取风浪小、水流稳、远离海岸与生态敏感区的时段地点,让骨灰均匀散开。并且,民政、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管,建立海葬档案,记录时间、地点、骨灰量等;科研机构定期监测海葬海域水质、底质、生物多样性,用科学数据护航海葬环保之路,确保大海以宽广胸怀接纳逝者时,生态依旧平衡、美丽。

五、综合因素:如何选定海葬海域

各地在选定海葬海域时,会全方位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海洋环境的稳定性首当其冲,水流平稳、深度适中的海域能保障海葬过程顺利,让骨灰缓缓融入大海,既避免因水流湍急使骨灰瞬间冲散,让家属来不及告别,又防止过浅导致骨灰回流上岸。生态环境适应性同样关键,远离珊瑚礁、珍稀生物栖息地、渔业捕捞区等敏感区域,是对海洋生态的呵护,确保海葬行为不干扰海洋生物繁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管理与服务便利性而言,靠近殡葬服务中心、港口、码头,交通便利之处,方便组织船只、安排仪式,遇到突发状况也能及时响应。家属意愿不容忽视,有的逝者生前对某片海域情有独钟,或是家属基于文化、情感有特定选择倾向,只要符合大原则,也会尽量满足。当地文化习俗因素也有影响,避开被视为有特殊意义、禁忌的海域,尊重本土文化传统,如此精细权衡,才选定那片承载思念与敬意、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的海葬海域。

六、结语

我国海葬海域分布呈现出沿海多点开花、各有特色的局面。从北方的青岛、秦皇岛,到南方的珠海、湛江,从东部的上海、舟山,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各地依据自身海洋条件、城市发展与文化特色,选定了适宜海葬的海域,为逝者提供回归自然的宁静归宿。内陆城市借助沿海伙伴,突破地域限制,让海葬理念惠及更多家庭。在法规与环保的护航下,海葬活动有序开展,既尊重生命最后的告别,又守护海洋生态家园。海葬的兴起,是时代进步、观念革新的缩影,未来,随着生态理念扎根、殡葬改革深化,相信海葬会在规范中愈发普及,让更多生命以大海为终,融入自然怀抱,也让我们以更开阔、包容之心看待这一殡葬新风尚,为子孙留下碧海蓝天、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