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一种别样的告别方式

海葬的历史与发展
海葬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北欧海盗时期,那时它是海上最古老且令人哀伤的仪式,做法很简单,就是用小船载着逝者遗体,挂上帆船,趁着落日余晖,让小船朝西漂游而去,任其在大海中沉浮。
后来,海葬被军队沿用了下来。早年,要是舰上人员不幸离世,而尸体又没办法运回陆地埋葬时,就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通常会选择在日出或者日落前进行,不过要是处于战地特殊状况,也可能在夜间举行。举行仪式时,全体舰员会在后甲板列队,把遗体妥善包殓好并绑上重物,放置在木板上,等离别仪式结束后,将木板稍稍倾斜,尸体便滑入海中下沉,同时舰艇汽笛长鸣,军舰降半旗,舰上军乐队奏响哀乐,并且会把日期、时间、经纬度等信息记录在航海日志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海葬逐渐从特定群体走向更广泛的大众,如今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葬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选择,也承载着人们对于逝者回归自然的美好期许以及对传统丧葬观念变革的一种体现。
海葬的分类与操作形式
海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尸体海葬,另一种是骨灰海葬。
尸体海葬,指的是直接将去世后的遗体放置在海里,让其自由下沉,直至完全被海水淹没。在有的国家,这种未经火葬直接把遗体投入海里的方式是被允许的,家属可以在海边对逝者进行哀悼和缅怀。
而骨灰海葬更为常见,它是先将遗体火化,得到骨灰后再撒向大海。具体的操作办法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飞机在合适的海域上空直接飞撒骨灰,让骨灰在空中飘散融入大海;也可以借助船只,在航行到指定的海葬区域后,将骨灰抛撒出去;还可以直接倾倒骨灰;现在还有一种做法是将骨灰放进专门的降解罐里,然后再把降解罐沉入水里,像有的地区使用由陶土及海洋泥土烧制而成的可降解罐,这种罐子放入海里会在24小时内溶解,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整个过程也显得更为庄重、环保。
海葬的优势所在
首先,从环保角度来看,海葬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传统的墓葬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而且随着墓地数量的增多,土地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而海葬避免了这一问题,逝者的骨灰回归大海,无需占用额外的土地,同时也减少了传统丧葬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环境污染,像焚烧祭品等情况。
其次,在仪式感方面,海葬有着独特的韵味。它象征着逝者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举行告别仪式,伴着海浪声、海风的吹拂,家属们怀着深深的眷恋将骨灰撒入大海,有着别样的庄重和深情,给人留下深刻且难忘的记忆,是一种极具情怀的告别方式。
最后,经济性上,海葬相对更加实惠。对比购买墓地,尤其是如今一些大城市墓地价格不断攀升,一块小小的墓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而海葬往往成本更低,像有的地方政府还会对符合条件的海葬给予补贴甚至免费提供服务,这无疑减轻了家属在丧葬方面的经济负担,让更多人能够以合适的花费送逝者最后一程。
选择海葬的条件与流程

各地海葬的相关规定
不同城市对于海葬有着不同的规定,且在户籍等方面存在相应限制。
以北京为例,公益海葬服务原则上是面向拥有北京户籍居民的,非北京户籍的居民暂时无法享受到这一公益性服务。不过,外地人可以选择北京海葬网提供的一对一包船海葬服务,该服务不受户籍限制,家属只需根据指引完成必要手续,即可安排私密且庄重的海葬仪式。
在天津,根据《天津市海域殡仪管理办法》规定,逝者需符合一定条件才能进行海葬,比如要经过火化处理后,骨灰已经得到合法处理并获得收容盒;逝者需在天津市户籍或居住满3年以上或曾经在天津市工作满10年以上。同时,进行海葬需要经过天津市殡仪馆的审批和指导,家属要提供逝者的身份证、户口簿、死亡证明等相关证件,填写申请表格,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海域内进行海葬,海葬前还得向天津市海洋与渔业局申请,获得相关许可证。
而南京正常情况下办理公益海葬的家属,只需要携带逝者火化证明、户籍证明、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以及逝者的骨灰,前往就近的骨灰海撒办公室办理海葬登记业务就行,对于户籍方面并没有像北京、天津那样严格限制本地户籍的要求。
总之,各地的海葬规定会因城市的政策、地理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家属们若有海葬意愿,需要提前了解所在地区的详细要求。
正规海葬的办理手续
正常办理公益海葬时,通常需要携带一些必要的材料去对应的办公室办理登记业务。比如要准备好逝者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这是证明逝者已经经过火化处理,是海葬的基本要求之一;逝者的户籍证明,像户口本或户籍注销证明等,用于明确逝者的身份信息;还有经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以及所有参加海葬仪式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等,便于办理手续时的身份验证;同时还需签订海葬服务协议(可在骨灰海葬登记处领取)。
若是选择包船海葬申请的情况,比如北京海葬网就提供了一对一包船海葬服务。家属需要先了解该服务内容、流程及费用等信息,然后携带火化证明、死亡证明及其他相关文件,前往其指定的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协议。后续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工作人员会组织家属登船前往指定海域进行海葬,并安全返回。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海葬在手续细节上会稍有差别,但总体都是围绕确认逝者身份、家属意愿以及符合相关规定等方面来要求的,家属按要求准备好相应材料,按流程办理,才能顺利完成海葬相关事宜。
家属无法参加时的处理办法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家属有事不能亲自参加海葬葬礼的情况,这时也是有相应解决办法的。
比如像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就有为无法到达现场的家属提供骨灰代撒服务。家属可以签订一个骨灰代撒服务协议,并缴纳相应的骨灰代撒服务费,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来完成骨灰撒海这一环节。从骨灰暂存、保管、安放、打包、运输、登船、装罐、插花、抛撒、拍照等各个环节,专业机构都会要求做到丝丝相扣,准确无误且庄重严谨地完成整个骨灰撒海过程,让逝者能“长眠”大海,也能慰藉家属无法到场的遗憾。
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代行海葬”服务,家属通过邮寄形式将遗骨寄送至合作公司,遗骨经过清洗和粉碎后装入可溶于水的袋中,运往指定海域 ,由服务商撒入海中,委托人还会收到证明书和纪念相册等。所以,即便家属无法亲自参加海葬,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来让逝者体面地回归大海,寄托哀思。
不选海葬的那些缘由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入土为安”的思想可谓是深入人心,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了将逝去的亲人埋葬在土地之中,认为这样才能够让逝者的灵魂得到真正的安息。而海葬这种方式,是把骨灰撒入大海,意味着亲人的骨灰将消散在茫茫大海里,家属很难再找到具体的位置,缺少了像传统土葬那样有固定的墓地、墓碑等实体可供寄托哀思、传承家族文化的依托。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了这样实实在在的纪念之处,仿佛心里就缺了一块,缺少那种能让家族后代一起参与扫墓、祭祀,进行孝道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的地方,在情感上和传统观念上都很难接受,所以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人不会选择海葬。
祭扫不便的问题
海葬是一种不立碑、不留念的安葬形式,它不像传统墓葬那样有固定的地点可以让家属前去祭扫。即便在进行海葬时会记录相应的坐标,但大海是流动的,随着海水的不断涌动,逝者的骨灰会随着海浪漂向远方,真正实现了“葬身大海”,可这也导致家属后续想要祭扫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位置来缅怀逝者。虽然像北京市在长青园骨灰林建立了海葬纪念碑,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家属祭扫通过海葬安葬的逝者,但毕竟和能直接到亲人墓前祭扫的感觉还是不同的,这种祭扫上的不便也让一些人对海葬望而却步。
费用及其他顾虑
一方面,海葬服务的费用有时候并不低,存在部分海葬收费较高的情况。在我国,海葬有民政部门组织的免费公益海葬,不过往往需要排队等待较长时间;还有殡葬公司承办的私人收费海葬,其费用多少取决于客户所追求的服务以及选择的具体套餐,像有的包含单户包船、特定船只型号、环境布置等更个性化服务的海葬,价格可能高达上万元。这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而会影响他们选择海葬的意愿。
另一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顾虑因素。比如会担心海葬被不法分子利用,因为正规的海葬需要向民政局出具逝者的死亡证明与火化证明等相关材料,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借助海葬来处理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情况;同时,也有人会顾虑骨灰撒入大海后是否会影响海洋环境以及渔业,尽管经过高温焚烧后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并非有毒有害物质,且参加撒海的骨灰也会经过卫生检疫部门不定期的卫生检验检疫,但还是有人会担心万一骨灰被冲到岸边或者渔民打捞到等情况出现,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也担心如果撒到人工养殖的海域,会让消费者抵触购买相关海产品,给养殖户造成损失等。这些费用以及其他方面的顾虑,使得一些人不考虑选择海葬这种方式。
如何权衡海葬的选择

结合自身情况思考
在考虑是否选择海葬这种方式时,我们首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权衡利弊。
从家庭观念角度来看,如果家族中长辈们一直秉持着传统的“入土为安”思想,对海葬这种相对新兴的丧葬形式接受程度很低,那么在做决定时可能就需要慎重斟酌,毕竟丧葬方式也关乎整个家族的情感和观念传承。但如果家庭成员大多思想较为开明,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回归自然、环保的理念比较认同,那海葬或许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经济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虽说海葬相对购买墓地等传统丧葬方式来说,往往成本更低,像有的地方还有公益海葬服务甚至是免费提供,可部分私人承办的海葬服务若追求更个性化、更私密的安排,费用也可能高达上万元。所以要依据自身家庭的经济实力,看看能否承担相应的海葬花费,或者是否愿意将这笔钱花在海葬这件事上。
此外,个人对身后事安排的期望至关重要。比如有些人一生热爱海洋,向往着死后能与大海融为一体,那海葬无疑契合了他们的心愿;而有些人可能更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实实在在的地方供后人缅怀祭扫,那么海葬也许就不符合其内心的想法了。总之,要综合这些自身情况,来思考海葬是不是适合自己或者逝去亲人的方式。
尊重逝者遗愿及家人意见
在决定是否采用海葬时,充分尊重逝者生前的遗愿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倘若逝者生前明确表达过希望去世后能进行海葬,将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回归自然,那家属在条件允许且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理应尽力去帮其实现这个愿望,这也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慰。
同时,家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尊重彼此的看法也必不可少。毕竟丧葬之事关乎整个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员可能对海葬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觉得海葬既环保又浪漫,有的却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难以接受。这时候大家就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交流各自的想法和顾虑,共同商讨出一个最合适的决定,避免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让原本悲伤的时刻徒增烦恼。只有充分考虑逝者遗愿以及尊重家人的意见,才能在海葬这件事上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