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繁华都市中的海葬服务

服务中心概况
北京海葬服务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尽管处在繁华都市之中,却有着宁静幽雅的环境。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也很便利,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较为便捷地抵达,这无疑为那些有意向选择海葬的家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当你走进服务中心,一股清新的海洋气息便会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置身于大海之畔。其内部装修简约大气,现代化元素与海洋特色完美融合,营造出了舒适又温馨的氛围。在这里,专业的工作人员亲切且周到,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前来咨询的家庭提供详尽的海葬信息,并且会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合适的服务方案。不管是预约咨询、办理相关手续,还是安排具体的海葬仪式等环节,家属们都能得到工作人员贴心的指导与帮助,让人感觉格外安心。
收费及相关情况
北京海葬服务中心的收费标准大致在5000元 - 20000元左右,不过具体的费用会因所选择的服务套餐、海葬形式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不同档次的套餐包含的服务内容各有差异,有的套餐会提供更全面细致的仪式安排,相应费用就会高一些。
此外,服务中心还贴心地设有纪念品展示区和追思空间。在纪念品展示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精美的纪念品,家属们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物品,以此来永久怀念和纪念逝去的亲人,让那份思念有了具体的寄托。而追思空间则为家属们提供了一个安静、肃穆的场所,方便他们在这里缅怀亲人,静下心来追忆往昔与逝者相处的点滴,寄托内心的哀思。
大连:海葬传统深厚的沿海城市

海葬纪念园启用
大连这座沿海城市,有着深厚的海葬传统。在大连,海葬纪念园的启用更是为海葬增添了一份庄重与温情。
大连市海葬纪念园位于大黑石将军山公园公墓内。3月30日上午,市民政局、市殡葬协会联合举行了“环保相伴·情存山海”大连市海葬纪念园启动暨大连市第十届海葬公祭仪式,这场特殊的公祭活动首次在新建的海葬纪念园举行,当时就有350余海葬逝者的家属在这里献花祭奠亲人。
园内设置有意义非凡的纪念碑,碑上书写着生命礼赞,礼赞撒海先人以无言义举诠释无边大爱,感恩海葬先贤在生死礼俗大事上以身履环保之责,让人们对海葬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有了更深的领悟。纪念碑一侧是海浪白钢雕塑,那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造型,寓意着逝者的生命延续像大海一样广阔,仿佛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大海中不断延展。而纪念碑的另一侧有着LED大屏幕,不断滚动播放着海葬逝者的姓名,当家属们看到亲人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时,那份思念仿佛有了具体的寄托,也更能感受到与亲人之间紧密的情感连接。
在公祭仪式上,海葬逝者家属通过默哀致敬、敬献花篮、诵读祭文、家属追思、心灵寄语等形式,共同表达对海葬逝者的追思、感恩和敬意。就像市民杨先生,当他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父亲的名字时,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以往虽然也参加过海上公祭活动,但能有这样一个固定祭祀场所来缅怀亲人、寄托哀思,对海葬逝者的家人来说,确实是最好的慰藉方式,让大家可以更方便地来这里怀念逝去的亲人,传承家族的情感与记忆。
海葬发展及优惠政策
大连早在1997年就开展了骨灰撒海活动,率先开辟了全省践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先河,有着较长时间的海葬发展历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葬的规模不断扩大,骨灰撒海数量从最初的每年10余具,至2023年增长到了1344具,截至目前,大连共有1.4万余名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这一举措更是节约了土地资源达5万余平方米,成效十分显著,在绿色殡葬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近年来,为了积极推动本市海葬服务进一步发展,为逝者安息提供更多新的选择,大连实施了非常给力的海葬免费政策。具体来说,逝者家属乘船、祭祀用品、礼仪服务等费用均由政府补贴,并且还会给予每名海葬逝者家属400元奖励,这大大减轻了家属们在经济方面的负担,也鼓励了更多人选择海葬这种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
除此之外,大连对于其他节地安葬方式,比如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也进行补贴,供逝者家属根据自身意愿去选择,通过这样的“经济杠杆”,不断提高公众对绿色殡葬的认同度,让大家从传统的殡葬观念逐渐向绿色可持续的理念转变,进一步推动整个殡葬行业向着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也让这座城市的海葬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多元,为市民提供了更全面周到的选择空间。
青岛:海葬辐射范围广的城市

海葬发展历程
青岛市在海葬方面有着颇为悠久且极具发展性的历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青岛市就率先在全国开展骨灰撒海活动,迈出了殡葬改革极具开创性的实际步伐。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可谓是困难重重。据《半岛都市报》记载,初期市殡葬管理所四处寻找合适的客轮,可对方一听说要搭载骨灰,无一例外因“晦气”而婉拒,这致使1992年和1993年,海葬仪式被迫中断,谁能想到起因仅仅是找不到一条可以搭载逝者骨灰及家属的船只呢。后来,通过租用过单位班船,以及园林旅游公司的小客轮“青岛号”等方式,才逐步解决了船只问题,直至现在租用了固定的运营客轮,大家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绿色生态殡葬理念,再也无人因“晦气”而拒绝或者抱怨了。
而在这三十年的发展进程中,青岛海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稳步发展。从大规模、单一集中的集体大规模海葬走向常态化、小规模、个性化的多元模式,从单纯海葬走向了“葬”“祭”并重,服务也越发完善且人性化。从最初以本地市民为主,到如今已经覆盖到国内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域,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青岛已与济南、潍坊、淄博、呼和浩特等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海葬合作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例如,2019年5月22日,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合作在青岛举行海葬,22具骨灰撒入大海;潍坊也多次在青岛举行生态海葬活动,2023年秋季就有54位逝者魂归大海。同时,青岛民政部门还积极与更多城市接洽,不断拓展合作版图,旨在为更多有需求的人们提供海葬服务,让这份回归自然的情怀得以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地理优势与服务情况
青岛这座城市在开展海葬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蜿蜒73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49处海湾,还有60多座岛屿,称得上是北方非常适宜推行骨灰撒海的优质海域。广阔的海域为海葬提供了充足且合适的空间,能够承载人们对逝者的思念,让他们在大海的怀抱中得到安息。
在海葬服务方面,青岛安排得细致且周全。对于本地户籍的逝者,家属若想办理集体公益海葬可向青岛民政局进行咨询。集体海葬通常每年会举行2 - 3次,不过由于申请人数众多,部分城市的集体海葬服务甚至已经预约到了2025年,而且这种形式的海葬费用相对较低,但需要遵守相应的排期和规定。若家属希望更加灵活地安排海葬仪式,还可以选择私人定制海葬,这类服务在青岛也可办理,能根据家属的需求和时间来安排,比如一对一包船海葬,按家属人数安排船只,费用大概在3000 - 1万多元不等。
在合法性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个人将逝去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是合法的,但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和程序。具体来说,撒骨灰的地点必须在海域范围内,离海岸线至少12海里以上,同时需要向当地的海洋环保部门申请并获得批准。并且撒骨灰时必须使用环保材料,不能使用塑料袋等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物品,也不得在禁止撒骨灰的海域进行撒放,这样才能在让亲人回归自然的同时,也保护好海洋环境。
从环保角度来看,也有不少市民曾有过质疑,不过时任青岛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郭可凰曾解释,火化遗体的温度一般在800℃到1200℃之间,如此温度下,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所以即便是逝者生前携带有传染性极强的肝炎病毒或是结核病毒,都会被杀死,骨灰撒入大海后,不会使病毒传播。而且选择的抛撒海域距离市区很远,并随着洋流的流向直接进入外海,不可能回流到青岛海域,再加上人体骨灰本身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允许海洋倾倒的物质类型之一,也符合相关国际公约规定的情形,相对于流入海洋的泥沙量、海洋生物死亡自然产生的物质以及国家允许倾倒的废弃物而言,海葬骨灰的量极少,同时考虑海洋自身的稀释能力,其对海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选择海葬这种生态安葬方式。
日照:逐步完善海葬服务的城市

海葬服务开启与发展
日照作为一座海滨城市,在海葬服务方面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2018年初,《日照市开展海葬服务活动公告》的发布,为日照开启了海葬破局之路。不过在同年4月举办的日照市首届骨灰撒海活动时,由于尚未获批撒海区域,这次活动是由日照市殡葬管理所与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共同承办的,地点也选在了青岛海域。
好在后来,在相关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日照海域划定了日照海葬专用区,这为日照独立开展海葬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自那以后,日照的海葬服务不断发展,到今年4月6日,日照市已经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海葬公祭活动。在活动中,31位逝者的亲属在日照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两批乘船出海,在日照万平口东南部海域,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将亲人的骨灰缓缓放入大海。从2018年至今,日照市累计已有2000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接受并选择这种环保文明的葬法,海葬正逐渐成为日照市殡葬服务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海葬相关规定与执行情况
在日照市举办的海葬活动中,有着明确且严格的相关规定。首先,家属若想参与乘船出海撒骨灰的海葬活动,需要提前进行登记申请,准备好逝者的身份证、户口本、火化证明等能证明身份及死亡的相关文件,有的地区可能还要求提供逝者生前的意愿书或家属的同意书,然后携带这些材料前往指定的办理地点进行海葬登记申请,填写如《海葬申请表》《海葬协议书》等相关申请表,明确海葬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等具体信息。
之后相关部门或机构会对申请进行审核,重点确认逝者是否存在如传染病、放射性物质等可能污染海洋环境的情况。审核通过后,会依据天气、海平面风浪等实际状况确定海葬的具体日期,并通知家属。家属按照通知的时间和地点到达指定码头登船时,还需要再次核实身份信息,并且要注意穿着合适的服装和鞋子,毕竟海上的天气和环境与陆地有所不同。
在海葬仪式过程中,全体参加人员在船上集合,先是进行默哀环节,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接着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家属可将骨灰降解罐投放到大海,投放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出现拥挤和推搡的情况;撒海完成后,家属还可在海葬地点献花,再次寄托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整个海葬结束后,再乘坐船只返回码头。
之所以有这些细致规定,也是出于对海洋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考量。比如在海域选定上就遵循着严格标准,要远离珊瑚礁保护区、珍稀海洋生物栖息地等生态脆弱区,因为珊瑚礁对环境变化敏感,骨灰及相关物质可能影响其生长环境;也要避开重要渔业捕捞区或水产养殖区,毕竟骨灰中的成分可能潜在影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从而间接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而且,海葬海域会选择水质较好且自净能力强的开阔海域,像流动较快的区域,这样能更好地稀释和分散骨灰等物质,减轻对水质的影响。同时,海葬海域还会远离航运航道以及海上石油开采、风力发电等作业区,确保海葬活动的安全以及不干扰正常的航运秩序和作业活动。总之,这些规定都是为了让海葬在日照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既满足群众需求,又保护好海洋环境。
沈阳:内地也有海葬服务的城市

服务机构及性质
沈阳设有由当地民政局唯一指定认可的海葬服务机构,属于非盈利性质的单位哦。要知道,海葬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行的呀,得有“骨灰撒海许可证”才行呢。这个证的获取是先由民政部门向生态环境部提出申请,审批通过后,民政部门才会发放给具体的服务机构,办完这些手续,海葬服务机构才能面向大众运营呢。所以说,大家如果想为逝去的亲人选择海葬,一定要通过正规的途径来申请呀。
服务形式与补贴情况
沈阳的海葬形式比较特别,并不是简单地把骨灰抛撒到海里哦。现在是将逝者的骨灰装在一种特制的罐子里,罐子是用简单烧制的陶土制成的,不是瓷的那种哦,一旦入水,通常在24小时内就能溶化,然后沉降到海中,这样下葬的骨灰和直接抛撒的形式其实类似,入水之后也会被逐渐溶解,而且还不会污染海洋环境呢。
在补贴方面,沈阳对本地户籍居民去世后申请海葬是有优惠政策的哟。只要是沈阳市户籍的逝者,选择海葬的话,家属可以享受免费服务呢,而且还能得到相应的补贴。另外,关于祭祀的问题,目前有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哦。线下的方式呢,就是每年组织出海祭祀活动,家属要是想参加,可以去申请,不过船费得自己承担啦。线上的方式就是网络祭祀,服务机构提供专门的祭祀网站,家属可以自行点开网站操作,线上的祭祀活动是免费的哦,这样也方便了那些没办法到现场的家属寄托哀思呢。
其他相关城市的海葬情况

呼和浩特等内陆城市选择青岛海域海葬
像呼和浩特、西安等一些内陆城市,近年来纷纷选择在青岛海域举行海葬活动。比如呼和浩特市民政局为了鼓励和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自觉实行节地生态安葬,满足群众对节地生态安葬服务的需求,在2023年5月9日 - 10日就在青岛海域举行了骨灰集体海葬活动,2024年也预定5月中旬举办类似活动呢。还有陕西省民政厅和西安市民政局也曾计划联合举办陕西省首届公益性海葬(骨灰撒海)活动,地点同样选在青岛市。
这些活动通常有特定的时间安排,不过要是遇到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时间可能会进行相应调整哦。而且,它们大多面向本市全体居民,只要是具有本市户籍的逝者亲属,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准备好相应的报名手续,像逝者亲属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原件等材料,有的还需要填写如《海葬申请表》《自愿选择骨灰海葬服务承诺书》《海葬服务协议书》等,就可以去指定地点报名参加啦,像呼和浩特的报名地点包括呼和浩特市殡葬协会(赛罕区丰州南路巨海城七区路东临街商铺)以及呼和浩特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新城区新华东街奈伦国际B座1816房间)等呢。
在费用承担方面,海葬服务、骨灰换装、海葬礼仪、轮船租用等相关费用一般是由主办方承担的,而来回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就得由逝者家属自行承担了。
之所以这么多内陆城市选择青岛海域进行海葬,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呀。首先,青岛市可是全省最早开展海葬的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开展骨灰撒海活动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呢。虽说刚开始的时候,市殡葬管理所找合适客轮时困难重重,因为对方一听要搭载骨灰就因“晦气”而婉拒,导致1992年和1993年海葬仪式被迫中断,但后来通过租用过单位班船、园林旅游公司的小客轮“青岛号”等方式,逐步解决了船只问题,发展到现在租用了固定的运营客轮,大家也都接受了这一绿色生态殡葬理念啦。而且三十年来,青岛海葬不断发展进步,从大规模、单一集中的集体大规模海葬走向常态化、小规模、个性化的多元模式,从单纯海葬走向了“葬”“祭”并重,服务也越发完善且人性化,辐射范围更是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覆盖到国内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域,还与众多城市包括呼和浩特等地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呢。
其次,青岛海域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呀,其蜿蜒73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49处海湾,还有60多座岛屿,称得上是北方非常适宜推行骨灰撒海的优质海域,广阔的海域为海葬提供了充足且合适的空间,水质清澈、气候适宜,能让逝者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安息,也能承载家属们对逝者满满的思念之情呢。另外,青岛市民政局在海葬服务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可以为逝者及家属提供安全、庄重、周到的服务,不管是交通的安排,还是食宿方面的考虑,又或是专业的技术、安保人员配备等,都做得很到位哦,能让整个海葬活动顺利进行呢。
各地海葬服务的共性与差异
国内不同城市的海葬服务,其实存在着一些共性特点,同时也有着不少差异之处呢。
先来说说共性方面呀。在申请流程上,大多都需要家属准备好能证明逝者身份及死亡情况的相关文件,像逝者的身份证、户口本、火化证明等,有的还要求提供逝者生前意愿书或家属同意书等材料,然后前往指定的办理地点填写申请表,像《海葬申请表》《海葬协议书》等,明确海葬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等具体信息,之后相关部门或机构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依据天气、海平面风浪等实际状况确定海葬的具体日期,并通知家属呢。
收费标准方面,都会根据不同的服务套餐、海葬形式等来定价。比如有的套餐包含的服务内容更全面细致,像提供更精致的仪式安排、更好的船只等,相应的费用就会高一些;而集体海葬这种形式通常每年会有固定的次数举办,费用相对较低,但申请人数多的话可能预约排期就会比较靠后啦;私人定制海葬则更灵活,能根据家属的需求和时间来安排,不过费用往往比集体海葬要高哦,像大连的收费海葬服务模式,价格在3800元到8800元之间,在北京,最贵的一套海葬价格收费甚至达到13800元呢。
补贴政策上,很多城市为了鼓励大家选择海葬这种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都会对本地户籍居民有一定优惠政策,比如逝者家属乘船、祭祀用品、礼仪服务等费用由政府补贴,或者直接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等,像大连会给予每名海葬逝者家属400元奖励,沈阳对于本地户籍逝者选择海葬的话,家属可以享受免费服务还能得到相应补贴呢。
在对户籍要求上,部分城市的集体海葬服务可能会优先面向本地户籍居民,或者只针对本地户籍提供免费申请等优惠,不过也有些收费的海葬服务是不受户籍地限制的,全国各地都可申请哦。
而具体的海葬形式方面,现在大多不是简单地把骨灰直接抛撒到海里啦,常见的是将逝者的骨灰放进可降解的罐子里,像沈阳是用简单烧制的陶土制成的罐子,入水后通常在24小时内就能溶化,然后沉降到海中,这样既达到了让骨灰回归大海的目的,又不会污染海洋环境呢;还有的地方是允许家属将骨灰撒入海中,但也都要求使用环保材料,不能使用塑料袋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物品哦。
再说说差异之处呀。不同城市举办海葬活动的频次不一样,有的城市一年可能举办好几次集体海葬,有的则相对少一些。而且各地可选择的海葬海域范围也不同,像青岛、日照等地有着自身独特的海域优势,有着适合海葬的指定区域,有的城市可能就需要借助其他城市的合适海域来开展海葬活动呢,比如日照早期在还未获批撒海区域时,首届骨灰撒海活动就是和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共同承办,在青岛海域举行的呀。另外,在祭祀方式的配套服务上也有所不同,像沈阳就提供线下出海祭祀(不过船费需家属自己承担)和线上网络祭祀(免费)两种方式供家属选择,而其他城市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祭祀安排或者侧重的祭祀引导方向呢。总之,了解这些共性与差异,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去对比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海葬服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