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葬相关背景与规定简述

1.1 海葬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海葬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当时那是一种海上最为古老且令人伤感的仪式,做法也很简单,就是以小船载着逝者遗体,挂上帆船,趁着落日的余晖,驱使小船西行,任由遗体在大海中漂游。后来,在逐年的发展演变中,海葬被军队所采用,早年舰上人员死亡,如果尸体没办法运回陆地埋葬的话,就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通常海葬仪式会在日出或者日落前进行,不过要是遇到战地特殊状况,也可能在夜间举行。举行仪式时,全体舰员会在后甲板列队,把遗体包殓好并绑上重物放置在木板上,等离别仪式结束后将木板稍稍倾斜,尸体就随之滑入海中下沉,同时舰艇汽笛长鸣,军舰降半旗,舰上军乐队奏哀乐,还会把日期、时间、经纬度记录在航海日志上。
而到了现代,海葬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以一种新兴葬礼方式的姿态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它象征着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归到自然中去,是继墓葬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也成为了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相比传统的安葬方式,海葬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它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具有较好的环保性;整个过程也很有仪式感;并且从经济角度来看,价格也相对更加实惠,所以选择海葬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1.2 我国海葬的现行规定
在我国,海葬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定,这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来执行。首先,海葬应当由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组织实施,个人或者其他组织是不得擅自进行海葬的。如果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殡葬设施,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同时还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要是办理丧事活动妨害了公共秩序、危害了公共安全或者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民政部门会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会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需要对申请海葬的逝者进行审核,要确认其是否符合海葬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逝者本人生前有海葬意愿或者家属同意其海葬;逝者没有传染病、放射性物质等可能污染海洋环境的情况;逝者也没有其他法律规定不得进行海葬的情况。审核通过后,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会根据结果,安排恰当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来进行海葬,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要按照安排,将逝者的骨灰装入专用容器,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参加海葬仪式。海葬仪式一般由专业人员主持,家属或者委托人可以在仪式上致辞、祭奠、献花等,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最后,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要在海葬结束后,将海葬的相关信息登记在专用的台账上,并向申请人发放海葬证明,申请人也应当妥善保管好海葬证明,方便日后查询或者作为相关证明使用。 总之,依规进行海葬是非常重要的,这既能保证海葬活动有序开展,也能避免出现违反规定以及破坏环境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二、常见的海葬骨灰盒处理方式

2.1 撒入大海
撒入大海是海葬后骨灰盒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之一。现在市面上有专门的可降解骨灰盒,在进行海葬时,会将逝者的骨灰装入这类骨灰盒,然后一同撒入大海。这些骨灰盒多采用如纸板、竹子、芦荟等环保材料制作,有的还会在制作过程中添加分解酶等物质,使其更易于在海水中自然分解。随着海浪的起伏、海水的冲刷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骨灰盒会渐渐融入大海,与骨灰一起回归自然,寓意着逝者从自然中来,又回归到自然的怀抱,完成生命的循环。
在撒海时也有一些操作要点需要注意,要选择天气晴朗、海浪平静的日子,确保安全以及撒海仪式的顺利进行。投放骨灰盒的地点需在规定的海域范围内,并且要遵守相关法律和行政规定。撒海过程中,家属可以选择亲自将骨灰盒撒入海中,也可以委托工作人员帮忙完成,同时保持庄重,为逝者默哀、祈祷等,表达深深的怀念与敬意。
2.2 带回深埋
部分家庭会选择将空的骨灰盒带回陆地,在老家或者其他对逝者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进行深埋。这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或许是希望逝者能魂归故里,又或是在熟悉且饱含回忆的地方让其安息,以这种方式延续对逝者的尊重与追思。
不过,在进行深埋时也要遵循当地的相关规定,比如要提前了解所选地点是否允许进行此类操作,避免违反相关土地管理等政策。同时,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像远离水源地、避开人员活动频繁区域等,防止因雨水冲刷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将骨灰盒深埋入土后,经过时间的推移,木质等材质的骨灰盒也会逐渐与土壤融合,真正地与大自然合为一体。
2.3 家中供奉
把骨灰盒放置在家中,设置灵堂或神龛用于日常祭奠追思,也是一些家庭的选择。按中国的习俗,如果是老人去世,骨灰盒是可以放家中的,通常会选择在避光、不当道、相对安静的地方摆上香案,早晚各上两柱香,供奉一个灵位。从位置来讲,摆放骨灰盒的地方略高于平日的桌面,以示供奉之意,台面需干燥平整坚固,支撑性良好,骨灰盒底部要悬空,不能贴地面,并且尽量朝南或者朝西摆放;同时要避免选择如不通风的阴暗位置、底层容易潮湿的位置、横梁下、有棱角锐利物体对冲的位置、走廊尽头、楼梯正对等犯忌讳的位置安置骨灰盒。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比如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等祭祀节日,家人会摆好遗像及供品进行祭拜,以表达儿孙的追思、缅怀之情,让家人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依然能感受到亲人的存在,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敬天法祖”的传统美德。
2.4 环保处置
环保处置的方式是将材质易于降解的骨灰盒置于特定自然环境中,比如森林、草地等地,使其自然降解。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环保理念在骨灰盒处理中的融入,让骨灰盒以一种回归大地、融入生态的方式完成最后的“使命”。
当把骨灰盒放置在这些自然环境里后,它会在阳光、雨水、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慢慢分解,最终化为自然的一部分,就好像逝者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与大自然相伴,也契合了当下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额外的负担和破坏。
2.5 委托机构处理
有的家庭会委托相关殡葬服务公司对骨灰盒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有销毁、统一焚烧等。这些专业的殡葬服务公司有着相应的处理流程和设备,能够妥善处理骨灰盒。比如,在统一焚烧时,会确保在符合环保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操作,避免产生污染。
选择正规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正规的殡葬服务机构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处理的规范要求,能够保障整个处理过程合理合法且符合公序良俗。家属在委托时,一般需要提供逝者的相关证明材料、与机构签署委托协议、明确处理的具体要求等,按照机构的指引完成相应流程,让骨灰盒得到妥善的处理。
2.6 创意利用
如今,部分家庭还会采用创意利用的方式来处理骨灰盒,比如将骨灰盒的部分材料制作成纪念品,像把上面的一些木质雕刻部件加工成挂件,或者提取骨灰盒上有纪念意义的元素用于艺术品创作,例如绘制一幅融合了骨灰盒图案、逝者相关印记的画作等。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方式,把对逝者的怀念融入到独特的创意作品中,不仅留下了别样的纪念物品,也展现出通过独特创意来纪念逝者的别样情怀,让逝者以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继续存在于家人的生活和记忆里。
三、选择合适处理方式的考量因素

3.1 家属意愿
在海葬后骨灰盒的处理上,家属的意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骨灰盒承载着家属对逝者深厚的情感与记忆,不同的家属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情感寄托,这也使得处理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
有些家属秉持着让逝者完全回归自然的理念,他们希望骨灰盒能同骨灰一起撒入大海,随着海浪的起伏、海水的冲刷以及微生物的作用,渐渐融入大海,完成生命从自然中来又回归自然的循环,认为这样是对逝者最纯粹、最彻底的送别,让逝者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永恒的安息。
而另一些家属则希望能留作纪念,或许是割舍不下那份亲情,也或许是想为自己保留一份可以寄托哀思的实物。他们可能会选择将骨灰盒带回,放在家中特定的位置设立一个小型的纪念角落,便于日常的缅怀和祭扫;或者找一个对逝者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比如老家等,将骨灰盒深埋,让逝者能魂归故里,在熟悉且饱含回忆的地方安息,以延续对逝者的尊重与追思。总之,家属自身的想法和情感倾向往往是决定骨灰盒处理方式的关键因素。
3.2 环保因素
环保在海葬骨灰盒处理中也是不容忽视的考量要点。如今,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选择环保型的骨灰盒及处理方式对于海洋、陆地等周边环境意义重大。
如果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并将其撒入大海,这类骨灰盒多由如纸料、木材、天然矿物质或添加了分解酶等物质的材料制成,能在海水、阳光、微生物等自然因素作用下迅速分解,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负担,使逝者以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回归自然。同样,若把材质易于降解的骨灰盒置于森林、草地等陆地自然环境中进行环保处置,它也会慢慢分解,最终化为自然的一部分,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额外的污染和破坏。
即使是选择带回骨灰盒进行其他处理,比如家中供奉等,也要考虑到所用骨灰盒材质是否环保,避免使用那些可能会在长时间放置过程中释放有害化学物质的材料,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让整个骨灰盒的处理过程都能符合环保要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3.3 当地规定
不同地区在海葬骨灰盒处理方面往往存在着具体的政策、规定差异,所以家属在做决策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并严格遵循当地相关要求,确保处理方式合法合规。
例如,有的地区规定必须使用可降解的骨灰盒进行海葬,且对可降解材料以及其降解的标准有着明确限定;还有些地区会指定海葬的具体海域范围,相应地骨灰盒撒入大海也只能在这些规定区域内操作。像新西兰政府规定可以将骨灰撒入离海岸5公里以上的海域,美国则规定要在离海岸5.6公里以外的水域进行海葬并对水深有要求,我国的一些城市也有各自明确的海葬地点安排,家属就得按此来执行。
另外,在将骨灰盒带回陆地处理时,像深埋、家中安置等情况,也要看当地对于土地使用、丧葬习俗等方面的政策,比如是否允许在某块土地进行深埋操作,在家中放置骨灰盒有没有相应的规范等。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才能避免因违反政策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让海葬骨灰盒的处理能够顺利进行。
四、海葬及骨灰盒处理的后续相关事宜

4.1 祭祀方式
海葬之后,家属们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寄托对逝者的思念,延续追思之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祭祀途径:
线下参与出海祭祀活动:部分地区会有相关海葬服务单位组织出海祭祀活动,比如在沈阳,当地的海葬服务机构会每年组织此类活动,家属们可申请前往。不过要注意的是,通常船费需要家属自行承担。在参与出海祭祀时,家属们可以在船上进行献花、默哀等祭奠仪式,在抵达当年进行海葬的大致海域附近时,更能近距离地缅怀逝者,感受与逝者之间情感的连接,就仿佛逝者依然在身边一样。
线上网络祭祀:如今网络祭祀也越来越便捷且受到大家欢迎。像“沈阳海葬”微信公众号就设有网上祭扫入口,家属们只需关注并进入该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栏“在线服务”→“网上祭祀”,接着按提示创建纪念馆,填写好逝者相关信息后,即可创建纪念堂并进行祭扫。还有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线上祭祀平台或服务,有的可以上传逝者头像,填写生平介绍、思念寄语等内容,还能在上面进行献花、点烛、上香、摆供、祭酒等多样化的虚拟祭拜操作,并且这些线上祭祀服务大多是免费提供的,方便远在他乡的亲友也能随时参与到祭祀活动中来,共同缅怀逝者。
通过这些祭祀方式,无论身处何地,家属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让对逝者的追思之情得以延续。
4.2 相关证明与手续留存
海葬结束后,家属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海葬证明等相关材料,它们有着重要的用途。从纪念意义上来说,海葬证书可以作为对逝者的一种纪念,证明他们的骨灰以海葬的方式得到了妥善处理,承载着家属对逝者深厚的情感价值。而在法律和行政用途方面,在办理遗产继承、保险理赔或其他一些相关事务时,可能会需要出示海葬证明作为必要的依据。例如在有的地区,办理逝者相关的户口注销等手续变更时,海葬证明也是重要的支撑材料之一。
另外,像一些地区对于海葬还有后续的服务关联,例如大连,逝者亲属凭《海葬证》可自行选择符合要求的海葬服务单位报名进行海葬祭祀活动,每位逝者亲属不超过3人,同时若逝者骨灰安葬方式直接选择海葬的,办理人在逝者去世当年完成骨灰海葬后,持《海葬证》到殡仪馆还能办理退费事宜。所以,保管好这些手续,无论是对当下情感的寄托,还是应对后续可能出现的各类查询、证明等情况,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能保障整个海葬及后续相关事宜都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