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丧葬方式多元化背景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丧葬方式的选择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过去,传统的土葬、火葬等方式占据主流,土葬讲究 “入土为安”,承载着人们对逝者深切的缅怀以及对土地的尊崇;而火葬在节约土地资源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其后续骨灰往往存放于骨灰堂或是安葬在公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环保理念的不断普及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新型丧葬方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像树葬,把逝者的骨灰埋于树下,让生命以别样的形式与自然共融共生;草坪葬则是将骨灰撒入草坪下的洞穴后立块墓碑,也契合 “入土为安” 的传统观念;还有花葬,把骨灰埋入花坛中,用花坛替代墓穴,并在集体墓碑上镌刻姓名。
而海葬,作为一种新兴的丧葬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选择。每到清明等时节,“福州对亡故居民海葬奖补 3000 元”“大连拟建海葬纪念广场” 等相关话题总能引发社会热议。有的是因为政府有相应补贴政策,例如沈阳将骨灰海葬补贴由 1700 元 / 盒提高至 2100 元 / 盒,其中 1500 元用于海葬服务机构服务运营,600 元直接发放给逝者家属,这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有的是出于逝者生前的遗愿,像有的老人一辈子对大海有着特殊情感,希望身后能回归大海的怀抱;还有的是考虑到后续管理等问题,毕竟传统公墓购买后并非永久,到期还需续费,且若日后离开本地,墓地可能面临无人照料的情况,而海葬就不存在这些后顾之忧。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存有疑问,尤其是将父亲的骨灰撒入海里这样的做法,大家会思考这对子女而言到底好不好呢?是会让子女觉得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从而内心安宁,还是会有其他方面的影响呢?这也成了很多人纠结和想要深入了解的问题。

二、骨灰撒海的基本情况

(一)骨灰撒海的定义与形式

骨灰撒海,属于海葬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将逝者火化后的骨灰撒入大海的丧葬形式,它冲破了传统的 “入土为安” 观念,有着别样的意义。其具体操作方式有多种,较为常见的是直接撒入大海,在民政部门组织的集体海葬活动中,当船只行驶到指定的合适海域后,家属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怀着对逝者的思念,将骨灰缓缓撒入大海之中,让其与大海融为一体。
还有一种是先把骨灰装在可降解的容器里,比如有的地区会使用由陶土及海洋泥土烧制而成的可降解罐子,将骨灰放入其中后,顺着绳子使其沉入海底,而这类可降解罐一般会在 24 小时内溶解,既满足了让逝者回归大海的愿望,又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飞机在空中飞撒骨灰,不过这种方式相对较少采用,通常也是在经过相关部门严格审批以及规划好合适路线和区域等情况下进行,确保符合环保等各方面要求。

(二)骨灰撒海的发展现状

如今,选择骨灰撒海这种丧葬方式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像北京市从 1994 年 5 月开始推行骨灰撒海活动,截至 2019 年,25 年来共有 25068 位逝者骨灰海葬,而且 2009 年到 2019 年这 10 年间,生前选择骨灰海葬的逝者数量从 307 位增至 3205 位,增长近 10 倍。天津市自 1990 年开启骨灰撒海服务以来,依靠着得天独厚的沿海地域条件以及专业规范优质的服务队伍,吸引了全国各地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报名人数逐年递增,至今已成功举办骨灰撒海活动 459 期,累计撒放骨灰 2.6 万余份,接待直接参与家属 53558 人次,其 “海之眠” 服务品牌,除京津冀三地之外,已辐射覆盖鲁豫皖、陕甘晋、蒙藏新等十几个省市区。在广西梧州,自 2013 年自治区民政厅组织开展海葬活动以来,参加海葬的骨灰数从最初的 6 位上升到如今的 62 位,同样呈逐年上升态势。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骨灰撒海这一生态葬法。例如天津市民政局、天津市财政局曾联合印发《天津市骨灰撒海基本服务实施办法》,对参与海葬服务的天津户籍市民,免费提供 1000 元基本骨灰撒海服务,后续又提升了减免费用的额度,并给予家属相应奖励,还对火化后 60 日内直接选择海葬的追加给予基本丧葬服务费用补贴。北京市对京籍逝者及亲属也有公益惠民的免费骨灰海葬政策,惠及众多家庭。沈阳也将骨灰海葬补贴提高,部分费用用于海葬服务机构服务运营,部分直接发放给逝者家属,减轻家属经济负担。还有的城市会提供免费海葬服务,或者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对骨灰撒海的海域选址、申请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使得骨灰撒海能在符合生态环保等要求下有序开展,也推动着它在当下越来越普及,逐渐成为更多人在选择丧葬方式时的重要选项之一。

三、从积极方面看对子女的影响

(一)环保理念的传承

在如今这个越发重视环境保护的时代,骨灰撒海无疑是一种极具环保意义的丧葬选择,而子女参与其中,能够从中受到深刻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益处颇多。当子女亲眼见证父亲的骨灰融入大海,回归自然,他们能更直观且深切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大海广袤无垠,它本就承载着地球上众多的生态系统,是无数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选择把父亲骨灰撒入海里,而不是采用传统可能会占用土地资源、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丧葬方式,就等于用实际行动为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种亲身经历会在子女心底种下环保的种子,从小培养起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节约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等方面更加自觉主动。并且,这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会得以传承下去,使他们在未来面对各种关乎环境的抉择时,能够做出对大自然友好的决定,成为积极践行环保的一份子,也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出一份力。

(二)经济与精力的减负

传统的墓地安葬往往意味着长期的经济投入和精力付出。购买墓地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后续还需要持续支付墓地的维护费用,像管理费、绿化费等等,经年累月下来,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花销。此外,逢年过节或者特殊的纪念日,子女们还需要花费时间去墓地打理、祭扫,对于那些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或者居住地距离墓地较远的子女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精力上的负担。
然而,选择将父亲的骨灰撒入海里,就可以避免这些后续的麻烦和经济压力了。一次性完成骨灰撒海的仪式后,子女不需要再为墓地相关的费用操心,也不用专门抽出时间长途跋涉去墓地进行祭扫等活动,能把节省下来的金钱用于提升自身生活品质或者投资自我发展上,比如去学习新的技能、参加一些提升素养的培训课程等。在精力方面,也可以更加轻松自在地安排节假日等时间,去陪伴家人、放松身心,让生活更加从容,不必被传统丧葬方式带来的诸多事务束缚。

(三)精神品质的激励

父亲选择骨灰撒海,回归自然,这其实展现出了一种豁达对待生死的态度。对于子女而言,这就像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言传身教,传递给他们积极的心态和珍贵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可能是工作上的不顺心、学业上的压力,或者是人际交往中的烦恼等等。而当子女想起父亲这般坦然、豁达地面对生命的终结,选择以融入大海这样豪迈又自然的方式告别,他们内心也会受到鼓舞,从而在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时,尝试以同样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不被一时的艰难所打倒,勇往直前,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化解难题,传承父亲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让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也更加从容。

四、从传统观念角度看对子女的影响

(一)“入土为安” 传统思想的冲击

在我国古代,“入土为安” 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逝者只有安葬在土地之中,灵魂才能得到安息,家族也能福泽绵延。这种传统观念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烙印刻在很多人的心中。而将父亲的骨灰撒入海里,这一做法与 “入土为安” 是相悖的。对于部分子女来说,可能会觉得自己好像违背了祖祖辈辈所遵循的传统,心理上一时之间很难接受这样的安排。
他们或许会担心,周围的亲戚、邻里知晓后,会不会认为自己是对祖先的不敬,进而影响到家族的声誉等。而且在传统的祭祀文化里,有固定的墓地,在特定的节日如清明、冬至等,子孙们可以前往祭扫,通过这样的仪式感来维系与祖先的情感连接以及传承家族的记忆,可骨灰撒海打破了这种常规模式,让子女们在传统观念层面需要去跨越一道心理上的坎儿,去说服自己和面对外界可能存在的异样眼光或质疑声。

(二)情感寄托方面的顾虑

墓地对于很多人而言,不仅仅是安葬逝者的一个地方,更是生者寄托情感、缅怀逝者的重要场所。子女们可以在父亲的墓前倾诉思念、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仿佛父亲就在那里静静地聆听着。每次去到墓地,看到那块墓碑、那一方小小的土地,思念之情便有了具体的承载之处,也能让内心的哀伤和不舍有一个释放的空间。
然而,当选择把父亲的骨灰撒入海里后,大海茫茫,无边无际,子女们没有了这样一个实实在在可以去的地方进行悼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害怕那种对父亲的思念会逐渐无处安放,担心记忆会随着岁月慢慢模糊,情感上像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托。比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想要去跟父亲 “说说话”,却只能对着大海,那种虚空感可能会让子女们陷入更深的失落情绪之中,不知道该如何去填补这份情感上缺失的部分,也会担忧长此以往,对父亲的那份深厚情感会难以像有墓地时那般浓烈且持久地维系下去。

五、从科学角度看对子女的影响

(一)对海洋环境影响分析

从科学层面来讲,将父亲的骨灰撒入海里,通常并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骨灰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占骨灰总量的约 60-80%,这是一种无害的物质,此外还含有碳酸钙、氧化硅、氧化镁和氧化钠等矿物质,这些也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元素,不会对海洋生物或环境产生危害。
虽然骨灰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属,如铅、汞、镉等,这些重金属的含量很低,通常在 1-10ppm 之间,但正常情况下骨灰的量相对较少,且在海洋环境中,海水具有极强的稀释和净化能力,一旦撒入海洋,很快就会被海水稀释。地球的海洋面积约为 3.6 亿平方公里,平均下来,每平方公里的海洋每年只接收约 0.27 克的骨灰,这个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海洋生物对骨灰的分解和利用能力也较强,可以将部分骨灰转化为可被海洋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甚至骨灰中的钙、磷等成分,还是海洋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当然,为了确保海洋环境的保护,建议在撒骨灰时选择人迹罕至的海域,这样能进一步减少可能存在的影响。所以,子女们大可不必担心因撒骨灰破坏海洋生态,进而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对子女运势的影响探讨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来看,骨灰撒海这一行为本身并不会直接左右子女的运势。一个人的运势受到多种关键因素影响,比如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运势与个人的性格、能力、机遇等息息相关,而骨灰撒海这一行为并不会直接对子女的性格塑造以及能力培养产生改变。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个人运势还受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制约,撒骨灰入大海同样不会对这些方面造成直接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观念中,有 “入土为安” 的说法,将骨灰撒入大海,可能被视为对这一传统观念的颠覆,在某些传统认知里,会觉得这样是对祖先的不敬,从而认为可能对后人运势产生负面影响。不过现代社会观念日益多元化,人们对于丧葬方式的选择也越发宽容,很多人把骨灰撒入大海看作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有利于缓解生死观念的束缚。所以综合来看,子女们没必要过度纠结骨灰撒海是否影响运势的问题,应当理性看待,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自身能力、拓展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运势。

六、如何做出合适选择

(一)尊重父亲生前意愿

在面对是否将父亲骨灰撒入海里这一选择时,尊重父亲生前的意愿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自主权,包括对自己生前和死后的决策,父亲也不例外。倘若父亲生前明确表达了希望身后能将骨灰撒入大海,让自己与那片广袤无垠的蔚蓝融为一体,那子女们尽力去尊重这一遗愿,实则就是一种尽孝的体现。
也许父亲生前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大海承载着他诸多美好的回忆,比如年轻时在海边奋斗的岁月,或是闲暇时在海边漫步放松的惬意时光。又或许他本身就是一个豁达、热爱自然之人,向往着在生命终结后,以这样回归自然的方式告别世界,不给子女增添过多传统丧葬带来的负担,也让自己的灵魂能自由自在地飘荡在大海之中。
作为子女,尊重父亲的这份意愿,就如同在父亲生前尊重他的其他人生选择一样重要。这不仅是对父亲个人尊严与自主权的维护,也是对父子、父女之间深厚情感的珍视,能让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也感受到子女的理解与敬爱,使他可以安心地离去。

(二)家人共同协商决定

除了考虑父亲的生前意愿,家庭成员之间充分的沟通交流也必不可少。毕竟丧葬方式的选择关乎整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可能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所顾虑的点。
有的家庭成员可能深受传统 “入土为安” 观念的影响,觉得将父亲骨灰撒入海里不符合祖祖辈辈遵循的传统,担心外界的看法以及家族声誉等问题;也有的家庭成员可能会顾虑,没有了实实在在的墓地,日后思念父亲时,情感该如何寄托;当然,也会有家庭成员从现实角度出发,比如考虑到骨灰撒海确实能减轻经济压力、节省精力等好处,而支持这一做法。
所以,大家需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把各自的想法都坦诚地说出来,综合去权衡其中的利弊。例如,讨论是否可以在尊重父亲遗愿撒骨灰入大海的同时,采取一些其他方式来弥补传统观念里的情感寄托需求,像是设立一个家庭纪念角,摆放父亲的照片、遗物等,供家人日常缅怀;或者考虑如何向亲戚邻里解释这一选择,以减少外界可能带来的压力等。
只有经过这样全面且深入的共同协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做出的决定,才最适合整个家庭的情况,也能避免日后因为丧葬方式的选择而产生遗憾或者矛盾,让整个家庭能以一种平和且满意的状态去送别父亲,铭记这份亲情。

七、结语

(一)尊重多元选择

在丧葬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骨灰撒海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对于把父亲骨灰撒海里对子女好不好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考量和感受。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每一种选择。无论是选择遵循传统的 “入土为安”,还是选择让父亲的骨灰回归大海,其出发点都是希望逝者能够安息,生者能够安心。如果子女经过慎重考虑,认为骨灰撒海契合父亲的遗愿以及家庭的整体情况,那它就是一种合适的方式;而若觉得传统安葬更能寄托情感、符合家族观念,那也无可厚非。
无论最终的选择如何,家族的情感与精神传承才是最为关键的。我们可以通过平日里多与家人分享父亲的故事、传承父亲所秉持的优良品德等方式,让父亲的形象和对家庭的影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