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葬的相关规定

(一)申请相关规定

不同地区对于海葬申请有着相应的规定,需要准备的材料和申请部门也各有差别。
就拿北京来说,家属需要准备逝者的身份证明和户口簿复印件、死亡证明,以及家属的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此外,还得提供逝者的遗体火化证明或尸检报告,确保符合海葬的相关规定。同时,家属要填写相关的申请表格,并提供逝者的遗愿书或家属的书面同意,最后还需准备海葬费用的缴纳证明。准备好这些资料后,家属可以与海葬机构联系,安排具体的海葬事宜。而且,北京市可以登记海葬的地方有四处,家属可根据离各服务网点的远近,选择就近的登记地点办理骨灰海撒登记活动。
在天津,逝者应当符合以下条件才能申请海葬:经过火化处理后,骨灰已经得到合法处理并获得收容盒;逝者在天津市户籍或居住满 3 年以上或曾经在天津市工作满 10 年以上。进行海葬时,家属需要提供逝者的身份证、户口簿、死亡证明等相关证件,同时填写相关申请表格。殡仪馆会对骨灰进行安全包装,并提供海葬服务所需的船只和人员。另外,家属还需要在海葬前向天津市海洋与渔业局申请,获得相关许可证。
上海户籍人员过世后,若丧事承办人为其办理骨灰撒海并不再保留骨灰,可享受补贴。申请时,可通过电话预约(拨打白事热线 962840 或者海葬服务专线:021-66600544)、网络预约(在 “随申办” 的 “海葬预约与补贴” 应用服务预约;关注公众号 “上海海葬” 或登录上海海葬网预约办理)、现场预约(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地址为上海市虹口区西宝兴路 833 号,2 号楼 2 楼 223 室)这几种方式。在接到海葬服务机构《办理参加海葬活动告知书》后,于指定日期办理逝者海葬活动手续时,承办人要向海葬服务机构提交承办人身份证件、承办人银行卡、亡故居民户籍证明材料、火化证明、《上海市民海葬补贴申请表》等材料,办理补贴登记。
通常情况下,一般是由当地民政局或民政部门允许的殡葬服务相关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待审查批准签发 “骨灰撒海许可证” 后,方可持证开展骨灰撒海活动。

(二)地点选择规定

海葬地点可不是能够随意选择的,必须要经过国家海洋管理部门许可才行。
比如上海,其海葬活动的撒灰地点,是经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严格审批的规定区域,地点为长兴岛中部圆沙闸至横沙岛双窑烟的海域(东经 121°45'30″——121°50'00″水域)。而在全国范围内,现有专门服务于 “海葬” 活动的生态处置倾倒区 3 个(青岛、日照、长江口),其他在用的倾倒区也可用于开展 “海葬” 活动。生态环境部也拟在 “十四五” 期间再增设一批生态处置倾倒区,进一步为 “海葬” 提供专项服务保障。如果私自选择海域撒骨灰,那可是属于违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三)骨灰处理规定

在骨灰撒海前,有着一系列细致的规定需要遵循。首先,须更换统一样式的专用骨灰盒,并且要由申请人亲自在专用骨灰盒外标识骨灰编号和亡人姓名等信息,专用骨灰盒会由承办机构统一保管并护送上撒海船。
撒放骨灰时,必须使用专用撒海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骨灰飞扬,而且在撒放过程中需要有工作人员把守撒海桶。同时,每份骨灰撒放时间还有相应要求,一般不应超过 5 分钟。另外,骨灰撒海当日,每艘撒海船必须配备两名以上的公证人员,对骨灰撒海进行全程公证,承办机构也须为所有参加海撒的工作人员和陪同家属办理当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准备午餐等。

二、人去世后立即海葬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与传统层面

1. 文化认同感影响

在众多文化背景下,葬礼习俗往往和祖先崇拜紧密相关,承载着对逝者的敬重,也是家族历史文化传承的关键部分。例如在一些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地区,一直遵循着 “入土为安” 的丧葬理念,认为只有让逝者安葬于土地之中,才能让其灵魂安息,后人也能通过到墓地祭扫等方式维系与祖先的情感纽带,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海葬这一方式,打破了传统入土安葬的固有模式,使得部分家庭成员可能会感觉与祖先之间那种通过特定安葬地点建立起来的联系被削弱了,进而在内心深处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同感产生迷茫,觉得好像缺失了一种传承已久的情感寄托,在家族文化传承的脉络中出现了断层感。

2. 家庭和谐影响

家庭成员们由于各自成长经历、观念认知不同,对于海葬的看法很可能存在分歧。尤其在传统观念浓厚的家庭里,年长一辈往往更倾向于遵循传统的丧葬方式,认为那才是对逝者应有的尊重和体面安排;而年轻一些的家庭成员可能更容易接受像海葬这样较为新颖、环保的方式。当出现这种不一致时,如果不经过充分沟通协调,强行立即进行海葬,就极易引发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紧张关系。比如可能会出现长辈觉得晚辈不尊重家族传统,不懂孝道,晚辈则觉得长辈过于守旧,不理解新观念的好处等情况,严重影响整个家庭和谐团结的氛围,甚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僵持、尴尬的状态。

(二)心理层面

1. 情感寄托影响

传统的墓地对于家属而言,是一个实实在在可以前往缅怀亲人的具体空间。人们可以在特定的日子,带上鲜花等祭品,到墓前跟逝去的亲人倾诉思念、诉说近况,通过触摸墓碑、清扫墓地等行为来寄托自己的哀思,那种实实在在的空间感和仪式感能让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和寄托。然而海葬则不同,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后,家属缺少了这样一个可触摸、可直观感受的纪念场所,只能对着茫茫大海寄托思念,很多时候会让家属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情感无处安放,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时也会面临阻碍,不知道该以何种具体的方式去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怀念之情。

2. 悲伤处理影响

每个人处理悲伤的方式千差万别,有些人需要借助传统葬礼那种庄重、肃穆且有着固定仪式流程的场合,来帮助自己逐步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比如在葬礼上看着棺木入土、参与最后的告别仪式等环节,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告别的仪式感,从而慢慢开启走出悲伤的过程。但海葬相对来说比较简洁、缺少这些具象化的仪式环节,可能无法给家属提供这样的心理支撑,导致部分人在心理上更难走出悲伤,容易长时间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使得哀悼的过程被延长,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后续正常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三)经济考量层面

1. 成本效益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海葬确实有着一定优势,它省去了购买墓地这一较大的开支,以及后续长期的墓地维护费用等,相较于传统葬礼花费要少很多,对于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不过,也正因为它相比传统葬礼显得花费较少,可能会让部分人觉得这是对逝者一种 “廉价” 的处理方式,担心外界会认为自己不够重视逝者,进而引发对逝者尊严方面的担忧,内心会纠结这样的选择是否真的合适,是否对得起逝去的亲人,在经济实惠和维护逝者尊严之间陷入两难的思考。

2. 长远规划影响

站在长远的视角,海葬能够减少家族在未来对墓地进行维护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直系后代或者后代居住地距离墓地较远的家庭,不用再操心墓地的打理、续费等诸多事宜,是比较实际的优势。但是,这也意味着家族成员要改变长久以来对传统墓地维护的既有期望和责任观念。以往家族墓地承载着家族传承、祭扫等诸多意义,现在选择海葬后,原本围绕墓地展开的一系列家族规划都需要做出调整,比如清明等节日的祭扫安排等,这种改变对家族后续的规划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家庭成员重新去适应和思考新的纪念、传承方式。

(四)法律与规定层面

1. 遵守法规影响

不同地区对于海葬有着不同的法律要求,并且这些规定还可能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比如有的地方对逝者的户籍、是否经过火化、有无传染病等情况有着严格限定,只有符合相应条件才能申请海葬;还有在海葬的实施流程方面,规定要由特定的民政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来组织开展,像船只的使用、撒骨灰的具体区域等都有明确要求。家属如果不提前了解清楚这些规定,贸然自行决定立即进行海葬,很可能就违反了相关法规,面临相应的处罚。例如私自海葬可能会涉及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扰乱公共秩序等法律问题,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亲人的身后安排,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法律责任。

2. 未来不确定性影响

由于法律法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下合法合规进行的海葬,可能会受到未来法律变动的影响。比如某地区原本允许海葬,但出于海洋生态保护或者其他综合因素考虑,后续出台政策禁止海葬了,那么已经进行海葬的家属可能就需要另寻其他合适的纪念方式来缅怀逝者,这种不确定性会给家属带来一定的困扰和心理压力,不知道未来是否还能按照现在的方式去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也会影响他们对海葬这一选择的长期信心。

(五)生态与环保层面

1. 环境保护影响

海葬本身相对来说是比较环保的一种丧葬方式,它不像传统土葬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也避免了因墓碑制作、墓地建设等带来的化学污染等问题,契合当下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价值观。然而,如果在进行海葬时不按照规范的流程对骨灰等进行处理,比如随意抛撒、没有采用合格的可降解容器盛放骨灰等,那么就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周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可能会影响海洋水质、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甚至有可能随着海洋生态链的传递,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等,进而波及靠海为生的人群健康和生计。

2. 生态影响

即便骨灰经过了一定的处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也还是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因为骨灰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在大量撒入海洋后,可能会改变局部海域的物质成分比例,对海洋中的微生物、浮游生物等的生存环境造成细微改变,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的平衡。所以选择立即海葬就需要谨慎权衡这方面的利弊,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而不能仅仅只看到它环保的一面,忽视了潜在的生态风险。

三、合规海葬的正确流程

(一)预约登记流程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海葬预约登记方式。有些地方支持线上申请,比如上海,户籍人员过世后,丧事承办人若要为其办理骨灰撒海,可通过电话预约(拨打白事热线 962840 或者海葬服务专线:021-66600544)、网络预约(在 “随申办” 的 “海葬预约与补贴” 应用服务预约;关注公众号 “上海海葬” 或登录上海海葬网预约办理)、现场预约(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地址为上海市虹口区西宝兴路 833 号,2 号楼 2 楼 223 室)这几种途径来申请。还有广州,市民可以下载 “穗好办” APP,首页进入 “民生服务一站式办理”,点击 “骨灰撒海预约服务” 进入预约页面,填写有关信息,就能完成在线预约,而且无论是广州市籍还是非广州市户籍人员,均可通过刷脸认证进行线上登记预约,并在线查询预约结果。
而有的地区则需要家属到殡葬服务中心等相关线下地点去办理预约登记手续。在预约登记时,通常需要提供逝者的相关证明材料,像死亡证明、火化证明等是基本的,有的还要求提供户籍证明,例如天津进行海葬预约时,家属需要提供逝者的身份证、户口簿等相关证件,同时填写申请表格。另外,可能还需要提供家属的身份证明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方便后续工作人员通知具体事宜。

(二)等待安排流程

由于选择海葬的人数日益增多,目前在很多地方海葬是存在排期情况的。就拿北京来说,据相关报道,目前北京地区想要参与集体海葬需要排队,排期已到 2025 年。因为海葬的开展需要协调诸多方面,比如合适的船只、专业的工作人员以及符合规定的海域等资源,当申请人数较多时,就只能按照先后顺序来安排。
家属在完成预约登记后,就要耐心等待通知,工作人员会根据整体的安排,结合申请顺序以及可调配的资源等因素,确定具体的海葬时间、地点等安排,并提前告知家属。在此期间,家属可以随时和负责海葬安排的相关单位保持沟通,了解排期的大致进展情况。

(三)举行仪式流程

在海葬当天,一般会有比较规范且饱含情感的仪式流程。先是集体告别仪式环节,家属们会集中在特定的场所,通常会有敬献花篮这一环节,以鲜花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与敬意;接着大家会一起默哀,在安静肃穆的氛围中,缅怀逝者的一生;之后会有工作人员或者家属代表致撒海奠词,诉说对逝者的不舍、怀念以及祝福等话语;随后便是送灵环节,将装有骨灰的容器护送至撒放地点。
而到了骨灰撒放环节,有着严格的操作要求。大多会使用专用撒海桶来撒放骨灰,这样能防止骨灰飞扬,而且在撒放过程中有工作人员把守撒海桶,每份骨灰撒放时间一般不应超过 5 分钟。同时,每艘撒海船必须配备两名以上的公证人员,对骨灰撒海进行全程公证,承办机构也须为所有参加海撒的工作人员和陪同家属办理当日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准备午餐等,确保整个海葬仪式能够顺利、庄重地完成。

四、海葬后的相关后续事宜

(一)祭扫方式

在海葬之后,家属们依然可以通过多种祭扫方式来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不同地区也有着各具特色的安排,为家属提供相应便利。
一些沿海城市会提供线下出海祭祀的方式,比如沈阳的海葬服务机构,每年会组织出海祭祀活动,家属可申请前往参与,不过船费需要家属自行承担。这种出海祭祀的方式,能让家属亲自来到撒放骨灰的那片海域,在大海之上追思逝者,感受亲人仿佛与大海融为一体的那种意境,通过敬献鲜花等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怀念,有着很强的仪式感。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网络祭祀也逐渐普及开来。像沈阳的相关服务机构就提供专门的祭祀网站,家属可自行点开网站操作,并且线上的祭祀活动是免费的。家属们可以在网站上为逝者建立虚拟的纪念空间,上传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写下缅怀的话语等,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悼念,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还有部分地区设有专门的海葬纪念园,例如大连就建有海葬纪念园,园内有纪念碑、海浪白钢雕塑,还有 LED 大屏幕滚动播放海葬逝者的姓名等。家属们可以来到这里,通过默哀致敬、敬献花篮、诵读祭文、家属追思、心灵寄语等形式,共同表达对海葬逝者的追思、感恩和敬意,在这样一个相对固定且有着浓厚纪念氛围的场所,缅怀逝去的亲人,让思念之情有处安放。

(二)补贴情况

各地对于海葬的补贴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补贴对象、补贴金额以及承担费用的相关规定等方面。
就补贴对象而言,很多地区的补贴是针对本地户籍居民的。比如北京,免费海葬只针对北京市户籍逝者,外地户籍需要收费,每位登船家属需支付 380 元;上海户籍人员过世后,若丧事承办人为其办理骨灰撒海并不再保留骨灰,可享受补贴;威海市 2024 年的公益性海葬活动,对具有威海户籍的逝者免费,对外地户籍的逝者按每具骨灰 500 元的标准收取成本费。
在补贴金额方面,不同地方的标准各有不同。石家庄市修订后的《石家庄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办法》规定,骨灰海葬每安葬一具一次性补助 2000 元;烟台市落实实施海葬奖补政策,市级财政会给予逝者家庭一千元补贴,而芝罘区户籍的逝者家庭还可额外获得一千元区级财政补贴;盘锦对于参加海葬活动家属每具骨灰一次性补贴 500 元;哈尔滨市从 2016 年 4 月开始全面实施海葬补贴政策,每户骨灰海葬补贴标准是一千元。
对于外地户籍申请海葬的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有的地方要收取一定成本费外,像在北京,如果外地人选择独立海葬,非北京户籍居民则需缴纳 200 元的公证及保险费,若选择一对一包船服务,起价为 5800 元,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套餐;而在大连等地,部分私人定制式的海葬服务不受户籍地限制,全国各地都可申请,但价格根据不同的服务套餐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