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义园的历史渊源

(一)早期园林背景

东北义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在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时,这里本是大学士、翰林居住的园林,可谓是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气息,承载着那个时期的文化与故事。当时,园中或许时常有吟诗赋词的雅聚,处处彰显着风雅韵味。
然而,到了清朝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一路烧杀抢掠,圆明园等诸多园林都遭受了劫难,这座园林也未能幸免,园内的诸多珍贵物件被掠夺,景致遭到破坏。祸不单行,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又一次对这里进行了劫掠,曾经美好的园林在这两次沉重打击下,逐渐变为了废园,往昔的繁华与热闹不复存在,只留下残垣断壁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也为后来它成为公墓埋下了伏笔。

(二)义园的诞生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东北大地陷入了日军的铁蹄之下,无数东北军官兵、东北籍民间人士以及难民被迫离开家乡,涌入山海关来到北平。背井离乡的日子里,许多东北籍人士因为种种原因在山海关内逝世,他们客死他乡,却没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群体的安息之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3 年,由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主持成立的 “东北难民救济院” 决定出资购买一处墓地,来安葬这些漂泊在外逝去的东北籍同胞。经过筹备,同年 “东北难民救济院” 买下了澄怀园区域,又于 1935 年经马忻卿先生介绍买下达园区域,总共约三百多亩土地,以此开始建立东北义园。张学良还亲自担任东北义园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足见其对这件事的重视与用心,旨在让那些流亡山海关内客死他乡的东北义士能够在此处得到妥善的安葬,让他们的身后有一片安宁之地,也寄托着对家乡同胞的一份深厚情谊与关怀。

二、东北义园的布局与分区

need_search_image_by_title

(一)整体区域划分

东北义园主要分成东、西两院以及洼边村三片土地。东、西两院占地 300 余亩,其中墓地有 120 多亩,这里主要是用于集中安葬那些在 “九一八” 事变后,流亡至山海关内客死他乡的东北籍人士,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感与纪念意义。
而洼边村这片区域则是作为免费区存在,它发挥着独特且温暖的作用,主要安葬的是东北籍旅京贫民。这些人在生前漂泊于京城,生活或许并不宽裕,离世后能在这片属于东北同乡的义园中寻得安息之所,也算是一种慰藉,让他们即便身处异乡,身后也不至于无所归依。

(二)“忠”“孝”“节”“义” 四区特色

东院墓区里分为 “忠”“孝” 两区,“忠” 区所处位置显眼,它是收费区,在安葬方面有着相应的规定,比如每穴有着标准的尺寸宽 6 尺,长 1 丈,一个墓最多占 4 穴地,合葬最多占 8 穴地,而且只有在这收费区才可以进行合葬。这里安葬着诸多对家国有着深厚情感、秉持着忠诚之心的东北籍人士,象征着他们尽忠保国的情怀。与之相邻的 “孝” 区则为免费区,为那些无力承担费用但同样值得被妥善安葬的东北籍逝者提供了最后的栖息之地,体现着对先辈尽孝卫家的传统美德的尊崇。
西院墓区包含 “节”“义” 两区,其大门座西朝东,正中有一圆形甬路上立有一块无字龟石驮碑,很是有辨识度。“节” 区是收费区,往往安葬着有着高风亮节、在特殊时期坚守自身品格的东北籍人士,展现出他们尽节抗日等伟大气节。“义” 区为免费区,这里安息着诸多重情重义的东北籍同胞,纪念着他们生前尽义结盟的情谊,也让后人看到那个特殊年代里东北人之间浓厚的同乡情谊和相互帮扶的精神。总之,这四个墓区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彰显着对东北义士的缅怀与敬意,也成为东北义园独特的文化标识。

三、园内的建筑与景观

(一)主体建筑介绍

东北义园的主体建筑大多位于达园内,它们承载着园区日常的相关服务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设有接待室,方便前来办理相关事宜的家属以及访客进行咨询、沟通与休憩,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且适宜交流的空间。
灵堂分为大灵堂和小灵堂两种规格,大灵堂有着十间带廊房,气势颇为恢宏,小灵堂则是三间规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灵堂都是免费供应丧户使用的,充分体现了义园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关怀与尊重。
还有灵车库,为送葬等环节提供了必要的设施支持。园内备有灵车,不过拉车的马匹需临时向外面马车行租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一些运营细节与传统方式的结合。另外,停灵房设在达园北墙内的一所大院里,整体布局安排有序,能较好地满足相应的丧葬流程需求。刻有 “东北义园” 四个大字的石碑就在达园正门里,这四个字在 50 年代由东北中学校长王化一主持修刻,文字拓于泰山岱庙一部金刚经石刻,虽然如今石刻已无存,但石碑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东北义园的岁月变迁。

(二)特色景观呈现

在东北义园东园墓区的东北角,有着一处极为特殊且引人注目的景观 ——“三义杨神”。这里有三棵粗壮高大的白杨树,它们原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外与澄怀园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在 1860 年那场英法联军带来的大火劫难中,它们幸运地躲过了一劫,至今树龄已达三百余年。
这三棵杨树被人们俗称为 “三义杨神”,对于前来义园祭祖扫墓的人士而言,它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被视作风水象征。可以看到,树下常常挂有写着 “有求必应” 字样的布条,承载着人们的诸多期许与寄托,也成为了东园墓区中别具一格、饱含人文情怀的独特景观,彰显着人们对这片义园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仿佛它们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守护着这片安息之地。

四、东北义园的管理变迁

(一)不同时期管理情况

东北义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管理委员会经历了多次改组,管理人员也有所变动。
在日伪时期,川岛芳子强占北京西单奉天会馆,改名 “满州同乡会”,并接收了东北义园,当时管委会主任是一位姓秦的日本军校毕业生,而原本的高经理继续留任。这一时期,东北义园的管理处于特殊且复杂的局面,受到了日伪势力的把控。
抗战胜利后,委员会进行改组,万福麟担任主任,委员有马占山等几十位,东北义园的管理重新回到了爱国人士手中,开始着手恢复和整顿义园的相关事务,让其能继续发挥安葬东北籍逝者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委员会再次改组,由阎宝航担任主任委员,东北同乡会会长王化一任义园经理。下设常委七人,分别是阎宝航(全国政协委员)、王化一(内务部参事)、杜超杰(外交部基建办公室主任)、王之相(九三学社秘书长)、窦咸青(无业)等,他们组成管理小组,负责领导和管理东北义园的工作,另有工作人员九人,负责办理日常的具体工作,使得东北义园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有序化,保障着义园各项事务的平稳运行。

(二)归属接管情况

东北义园在后续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归属和运营管理方面的诸多变化。1961 年 3 月,北京市民政局接管东北义园,在此之前,市民政局于 1960 年 10 月 12 日专向市人民委员会呈《关于接管东北义园和万安公墓的请示》,提到东北义园是 1935 年经东北旅京人士张学良等倡议,由东北难民救济委员会拨款购地筹建,用途是埋葬在京死亡的东北人。接管时,东北义园当时有土地 150 亩,已埋坟 2740 座,还可埋葬 2400 座,分自费区和免费区两部分,自费区东北籍死亡人埋葬每穴收费 26 元,非东北籍的每穴收费 130 元,免费区专供无力缴纳穴费的东北籍死亡人埋葬,收入主要来源于果木生产、墓穴、大车收入和银行存款利息等。接管后,对于这两个公墓的财产暂时不动,工作人员作适当调整,并于 1961 年 9 月 22 日,由东北义园管委会与市殡葬管理处办理了移交手续,双方签字生效,此后由西北旺果树队(后改为西北旺农场)管理。
在后续发展中,“特殊时期” 前后将 “西苑公墓” 改名为 “西苑福利园艺场”,公墓停埋,甚至出现了砸碑毁墓等过火行为。后来,1992 年 6 月,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接管,更名为 “西静园公墓”。2007 年 10 月,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奉命正式接管该公墓,又将其恢复原名 “东北义园”,让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情怀的义园继续履行它的使命,成为人们缅怀东北籍先辈、寄托思念之情的重要场所。

五、东北义园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北义园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 1935 年,由著名爱国将军张学良主持建立,起初主要是为了安葬 “九一八” 事变后客死他乡的东北籍抗日将士、平民以及当时北京的社会名流。2012 年,这里被批准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 年,又被列为北京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
园内设有抗战纪念地展陈,展览分为 “序言”“列强瓜分中国,日本蓄谋侵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殖民统治东北”“浴血抗战白山黑水间”“共赴国难,转战大江南北”“弘扬抗战精神,矢志和平发展”“结语” 等七个部分,通过雕塑、图片、实物、复制品、书籍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且悲壮的抗战历史。
每当人们走进东北义园,参观这些展陈,仿佛能看到当年东北军民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场景,感受到他们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这里承载的爱国精神时刻提醒着后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也为开展党史教育等提供了一个极具感染力和教育价值的场所,鼓舞着人们积极投身于各项建设事业之中。

(二)名人安葬于此的影响

东北义园安葬着诸多名人,他们与这片义园相互映衬,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比如彭贤,字相亭,别号香庭,是中华民国银行家。他早年赴奉天投靠张作霖,凭借自身能力历任军需官、官银奉天分号襄理、东三省官银号总办、边业银行总裁等职,深受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信任。在满洲国成立后,彭贤坚守民族气节,拒绝出任伪职,还曾出资赈济灾民。1959 年病逝后安葬于东北义园,他的一生尽显爱国情怀与高尚品格,为义园增添了浓厚的正义色彩。
还有张作相,字辅臣(又作辅忱),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与张作霖关系匪浅,在诸多军事行动及东北的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政吉林期间安定边界、剿灭匪患,注重民生发展,修建铁路和自来水厂,并抵制鸦片。1949 年因心脏病发作,在天津家中病逝后安葬于东北义园忠区,他的事迹彰显了那个时代军事将领的担当与作为,也让东北义园承载的历史记忆更加厚重。
这些名人安葬于此,使得东北义园不仅仅是一个安息之所,更成为了传承他们精神、展现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文化地标,吸引着后人前来缅怀、学习,感受他们所代表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让义园的文化底蕴越发深厚,承载着更多关于过去的故事与情感,不断传承下去。

六、东北义园的游览建议

(一)交通出行指南

如果您打算前往东北义园游览参观,交通还是比较便利的。您可以选择乘坐地铁 4 号线大兴线,在西苑站下车即可。另外,也有不少公交线路可供选择,像 394 路同样能抵达西苑站,下车后步行不远就能到达东北义园。周边还有如颐和园路东口等公交站点,可换乘 508 路、332 路、579 路、331 路等多条公交线路,方便您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灵活安排出行方式。

(二)游览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东北义园的开放时间,目前正常是周一到周五的 08:00 - 15:00 点开放,不过节假日一般是闭馆的(清明节除外)。如果您是团体参观,那需要提前两天预约,预约电话是 010 - 52458932 。
在参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