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死之间,丧葬方式的多样选择

(一)传统丧葬文化的主流与变迁
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观念深入人心。华夏人民受上古神话《女娲造人》的影响,认为人类由泥土制成,所以自古以来,土葬便成为汉族流传数千年的殡葬仪式。在古代,人们坚信人死后会去到另一个世界,那些王公贵族会兴建豪华墓葬,陪葬各种金玉器具、车马,甚至活人,以保证死后依然能过上生前的日子;普通人家也会讲求为死者“留全尸”,安葬于家族墓穴之中,为其烧去纸钱,让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富足生活。同时,土葬彰显着对死亡的敬畏,葬礼流程十分复杂,就像朱熹在《朱子家礼》中描述的,单单下葬之前,就有初终、沐浴、袭、奠等诸多步骤,死者亲眷还需居丧守灵尽孝,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礼仪。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土葬因其存在诸多弊端,慢慢被火葬取代。1997年,随着《丧葬管理条例》的制定实施,土葬正式被国家禁止,火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土葬被取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占用过多土地资源,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如果继续实施土葬,必然会占据大量土地,对活着的人而言是资源的浪费;二是污染环境,棺材的防腐液含汞、砷、甲醛等元素,会对土壤、水资源造成污染,而且死者肉体腐烂也会造成土地污染,此外,传统祭祀方式中的蜡烛、烧纸、放鞭炮等行为还容易加重空气污染,引发火灾;三是从卫生角度来看,土葬的土层中含有大量病菌,存在传染病流行的隐患。
不过,土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融合了众多传统思想观念,虽被取缔,但也曾引发过一些讨论。而在火葬逐渐普及后,如今又出现了海葬这种特殊的丧葬形式,也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海葬逐渐兴起的现实背景
在现代社会里,部分人开始选择海葬这种丧葬方式,这背后有着诸多现实因素的推动。
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大家深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只有将死者葬于土地之下才是最好的归宿。但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生死的认知更加豁达、唯物,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能够更客观、乐观地看待生命的终结。比如,在豆瓣话题“你希望如何处理自己死后的躯体”中,海葬成为豆瓣网友比较认同的方式之一,体现出当代人“生前认真,死后随意”的态度,像庄子那般,以天地为棺椁,将死亡看作是回归自然的一种过程,对于身后事的安排更加随性自然。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现实情况也促使人们对不同丧葬形式的接受度有所改变。从环保角度来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陆地资源随着人口增多越发紧张,海葬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契合当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大趋势,实现了“死不带去”的愿景。并且,现在国内陵墓价格居高不下,堪比房价,让很多人面临“死不起”的难题,而海葬相对来说经济成本较低,有些地方还有政府补贴,甚至是免费的,像沈阳就对海葬有相应补贴,服务公司也提供免费的海葬降解罐、乘船等服务。同时,海葬在祭祀方面也有新的形式,打破了传统必须到场祭拜的习俗,隔海祭望、网上祭祀等方式让子孙后代祭祀亲人更加便利,也使得老一辈人的观念逐渐转变,认为心诚则灵,不必繁琐奔波。
此外,政策的支持也起到了积极作用。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后,全国各地相继推出海葬等生态葬服务,不少地方对本地户籍选择集体海葬的还有1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补贴,这些都为海葬的兴起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海葬背后的心思

(一)不留痕迹,斩断亲人念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选择将骨灰撒入大海这一行为,或许藏着想要抹除自身在世间一切痕迹的心思。我们熟知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生都在思考与死亡相关的问题,而庄子对待死亡更是豁达,敲锣打鼓为妻子送行。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个体行为与心理活动、心理过程息息相关。
通常来讲,选择土葬的话,土地范围相对固定,后人思念前人时,能到墓地祭拜缅怀。但骨灰撒进大海,便会随水流四散,难寻具体标记。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情感复杂且需投射在外界环境中,有具体承载物时,情感才能更直观呈现并得以倾诉,比如面对逝者遗物,人们常会联想到与之相关之事,进而产生不舍情绪,而过世之人的墓碑、墓地等往往就是承载亲人们思念之情的具体之物。
可若把骨灰撒入大海,相当于剥夺了亲人寄托情感的载体,从亲属角度而言,这似乎是一种“狠心”的做法,亲人失去了可以倾诉情感、睹物思人的具象寄托,思念之情也可能会渐渐淡化。不过,这其实也是选择海葬之人基于自身心理需求做出的决定,他们或许希望带走一切存在过的证据,不想因自己的离去给亲人增添过度思念的负担,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与世界告别。
(二)向往自由的终极体现
对于那些选择死后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向往自由的一种终极体现。在生前,也许他们被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束缚着,比如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始终难以尽情享受内心渴望的自由生活。就像很多人困在繁忙的都市,为了生计奔波,心中向往着远方的洒脱却无法即刻奔赴。
而大海,广袤无垠、无边无际,它象征着自由,没有边界的限制,也没有世俗的约束。当他们选择把骨灰撒入大海时,仿佛是在完成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即便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要让自己的身体、灵魂彻底摆脱束缚,以最自然、最自由的方式融入这天地之间。
这其实也反映出他们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死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自然的轮回,不必太过隆重,也无需拘泥于传统的丧葬形式。他们不在乎外界的看法,更愿意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把大海当作人生最后的归宿,让自己回归到自然的怀抱,就像当初人类从海洋中慢慢走向陆地开启生命旅程一般,在生命的终点又再次回归生命最初的源头,实现一种别样的圆满,与自然真正地融为一体,让每一滴海水、每一阵海风都仿佛带着自己的气息,继续存在于世间。
三、海葬蕴含的多元文化与情感寓意

(一)古今中外海葬的文化含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海葬有着多元且独特的文化含义。回溯历史,早在古罗马时期,海上葬礼就是一种荣耀的送别方式,那时人们认为大海有着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将逝者的遗体或骨灰投入大海,象征着逝者的灵魂与海洋的永恒相融合,仿佛灵魂能在大海的怀抱中得到庇佑,开启另一段神圣的“旅程”。
而在东方文化里,海常常被视为包容万物的象征,广袤无垠的大海可以接纳一切。骨灰归海,意味着生命回归自然,就如同落叶归根一般,是一种回归生命最初源头的体现。人们生于天地之间,受自然的滋养,死后骨灰撒入大海,灵魂好似也得到了释放和升华,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契合了东方文化中对自然敬畏、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
从古至今,跨越不同地域和民族,海葬承载着人们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逝者的别样寄托,反映出人类与海洋之间深厚又特殊的情感关联,这种文化含义也随着时间的流转不断传承和演变着。
(二)海葬对家属情感的独特慰藉
对于逝者的家属而言,选择海葬这种方式,虽然没有了像传统墓地那样固定的缅怀地点,但大海的广阔却能带来一种别样的心灵慰藉。当他们站在海边,望着那波涛起伏、无边无际的海面时,会感觉亲人仿佛就与这浩瀚的自然融为一体,并没有真正离去,而是化作了大海的一部分,存在于这世间的每一处海浪、每一丝海风之中。
与传统在墓地前缅怀的那种凝重、哀伤氛围有所不同,大海的开阔会让家属的情感得到一种舒展,心灵也能收获平静。在墓地里,人们面对的是冰冷的墓碑,是相对局限的空间承载思念;而在海边,亲人好似无处不在,家属们可以尽情地倾诉情感,与自然对话,这种情感上的触动更加宽泛、更加具有包容性,也更加深刻地让家属感受到生命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连接,仿佛亲人以另一种形式继续陪伴在身边,给予生者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四、海葬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思考

(一)各地海葬的法规限制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针对海葬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规定各有不同,并且都需要人们严格遵守。
在我国,海葬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例如,像福建曾有男子因私自将父亲骨灰撒入大海而被警方带走并处以罚款,原因就是其未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海葬。我国海葬分为公益海葬和私人定制海葬两种。公益海葬的话,市民需要带好本人居民身份证到殡葬服务中心办理登记或者打电话进行预约登记,殡葬服务中心根据预约登记要求确定海葬时间,通知交费时间和地点,市民按要求办理交费手续、领取海葬活动须知后,再按指定时间到相应地点乘车、乘船进行海葬活动。而私人定制海葬虽可提供个性化服务,但通常由专门的丧葬公司举行,不但价格较高,且同样要经过批准和证明,未经许可擅自进行海葬是违法的。并且,我国正规的海葬地点也是有明确限定的,分布在北京、深圳、青岛、大连和烟台等地,不是随意一片海域都能进行海葬操作,同时对出海的相关手续、使用的骨灰容器等方面也都有着细致的规范要求,还要求参与海葬的团队具备专业知识,了解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接受相应培训等。
在国外,新西兰政府规定可以将骨灰撒入离海岸5公里以上的海域,并且积极推行生态葬,也就是骨灰盒等殡葬物品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以此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则规定要在离海岸5.6公里以外的水域进行海葬,还对水深有要求,目的在于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荷兰推行水葬和天然葬,水葬是将遗体放在专门的船上任其漂流,还为此专门建立了水葬墓地;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我国政策类似,想要海葬也要到指定地点去操作,此外这两个国家还推行墓地葬、生态葬等环保的殡葬方式。
所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若想选择海葬这种丧葬方式,一定要提前了解并遵循当地的法规要求,避免出现违反规定的情况,确保海葬能够合法合规地进行。
(二)海葬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当把骨灰撒入大海时,很多人会关心这一行为是否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骨灰本身的成分来看,其主要由无机物和一些有机物质组成,经过高温焚烧后,残留的成分大部分是钙、磷等矿物质,这些成分在海水中通常是无害的,但骨灰中也含有微量的重金属,如铅、汞、镉等,虽然含量很低,通常在1-10ppm之间,可如果大量骨灰被撒入海洋,就可能会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尽可能减小这种影响,在进行海葬时可以采取一系列恰当的措施。比如选择环保的骨灰容器就至关重要,传统的木质或塑料材料的骨灰盒在海水中会分解,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所以应该选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骨灰容器,像纸质、植物材料等,这些环保材料能够在海水中自然降解,不会对海洋生态造成长期影响,并且容器的设计也应考虑减少对海洋生物的伤害,避免使用尖锐的边缘和部件。同时,要控制骨灰的撒播量和地点,避免一次性撒播过多的骨灰,这样可以减少对水体的局部污染,而且海葬应在远离海岸线、深水区进行,选择在风浪较小、潮流适中的时候开展,能确保骨灰更均匀地分散,降低对某一区域的环境压力。
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制定严格的海葬管理规范,涵盖海葬的流程、注意事项以及环保要求等,建立海葬活动的备案制度,记录每次海葬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及骨灰撒播的数量等信息,便于日后的监管和评估。并且,针对海葬的相关知识和环保理念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也极为必要,通过社区讲座、宣传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海葬的环保意义,增强人们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海洋环保活动,让大家在尊重逝者的同时,也意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建立海洋生态监测机制,定期对海葬区域的水质、底质及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为今后海葬活动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选择海葬时,要充分考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以科学合理、尊重自然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特殊的告别仪式,让逝者回归大海的同时,也不给海洋生态带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