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经的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

(一)纪念馆的设立初衷

在倡导绿色殡葬、生态安葬理念的大背景下,骨灰撒海这种让逝者回归自然的安葬方式逐渐被更多人认可和选择。然而,骨灰撒海后,亲属往往面临着后续追思纪念场所缺失的问题。一方面,撒海地点可能距离亲属生活的地方较远,亲属难以时常前往进行现场缅怀;另一方面,传统的祭扫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不太便于开展。基于这样的现状,为了满足选择骨灰撒海的家属对逝者的追思需求,同时响应绿色祭扫、文明祭扫的理念,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应运而生。它旨在借助网络的便利性,为家属打造一个线上缅怀的平台,让大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通过网络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让这份亲情和怀念得以延续,也为绿色殡葬文化的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二)过往发挥的作用

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着实给选择骨灰撒海的逝者亲属带来了诸多便利。对于亲属们来说,以往想要缅怀逝者,可能受限于距离、时间等因素无法随时前往海边等撒海地点,而这个线上纪念馆,只要有网络,亲属们随时都能登录,查看逝者的相关信息,比如姓名、生平以及撒海时间等,仿佛逝者就在眼前,能够便捷地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并且,亲属们还可以通过点歌、留言、献花等方式,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缅怀之意,进行一场专属的追思活动。在殡葬文化推广方面,它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让更多人了解到骨灰撒海这种生态安葬方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文明追思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接纳和选择绿色殡葬,推动整个社会殡葬观念朝着更加环保、文明的方向发展。

二、可能导致消失的外部因素

(一)疫情影响下的殡葬服务调整

近年来,疫情给众多行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殡葬服务领域也不例外。就拿骨灰撒海这项服务来说,疫情期间民政部门出于防控需求,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避免人员聚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像北京市就科学研判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暂停了包括骨灰海撒在内的群体性活动。
要知道,骨灰撒海通常是有组织地进行,涉及众多家属一同参与,而疫情下这样的群体性聚集显然不符合防控要求。并且,很多地方的骨灰撒海活动需要跨地区协作,比如北京的部分骨灰撒海是统一拉到天津塘沽举行仪式,这在疫情期间交通管控等情况下就难以实现了。
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原本是依托于骨灰撒海这项线下活动,为家属提供线上追思服务的平台。当线下的骨灰撒海活动停滞,新的骨灰无法按计划进行撒海,选择这一安葬方式的家庭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也相应减少,那么与之紧密关联的在线纪念馆可能就因为缺乏新用户的加入以及既有用户活跃度降低等原因受到波及。再加上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重心更多地放在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生活变化上,对线上纪念馆的关注度和使用频率或许也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便可能不再继续运营下去了。

(二)殡葬服务理念与平台的更新迭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殡葬服务理念一直在不断进步,各种祭扫平台和纪念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今,越来越倡导绿色、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像“云祭扫”“代客祭祀”等新形式逐渐被大众熟知和接受。
许多殡葬服务机构都推出了自己专门的网络祭扫平台,这些平台功能齐全,家属不仅可以在上面为逝者献花、留言、点歌等,还能创建个性化的祭奠厅,将逝者的生平事迹、照片、视频等资料完整呈现。而且,有的平台操作更加便捷,界面设计也更为人性化,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相比之下,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可能在功能更新、服务拓展等方面逐渐落后。比如有的新平台能通过手机端随时随地便捷访问,还能实时和其他同样缅怀逝者的亲友互动交流,分享思念之情。而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或许受限于技术、运营等因素,没能及时跟上这些新变化,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追思需求,也就慢慢被更符合当下形势、功能更完善的祭扫平台所替代,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

三、背后相关政策及行业变化影响

(一)殡葬政策变动带来的连锁反应

近年来,我国殡葬领域出台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在推动行业发展、引导绿色殡葬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一些相关业务产生了连锁影响,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的变化或许也与之有关。
例如,在规范网络祭扫秩序方面,2023年3月31日,民政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 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对由民政部门管理的殡葬服务机构主办的众多网络祭扫平台进行自查自纠,并将“规范网络祭扫秩序”纳入“为民解忧办实事”民生项目。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网络祭扫平台需要更加严格地按照规定来运营和管理,可能一些不符合新规范要求的功能、服务等需要进行整改或调整。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如果在相关网络祭扫秩序规范方面没能及时跟上,比如在信息审核、祭扫流程设置等环节存在不符合新政策的情况,就有可能面临整改甚至暂停运营等情况。
再者,对于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中稳步推进相关任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设施,重点在于完善线下的殡葬服务硬件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更多地倾向于实体殡葬设施建设,对于线上祭扫平台特别是像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这类相对比较单一功能的网络纪念场所,后续投入和关注力度可能就会相对减少,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和持续运营。
还有,各地积极推进殡葬改革,不少地方都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生态安葬,并且对生态安葬相关配套服务进行完善和规范。像天津坚持把骨灰撒海服务与深化殡葬改革等相结合,在骨灰撒海服务上不断细化提升标准,推出新服务形式等。而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原本依托的骨灰撒海业务如果因为新政策引导发生较大变化,比如撒海服务的组织形式、参与条件等改变,使得选择八宝山骨灰撒海的人数减少,那纪念馆自然也会受到波及,活跃度和影响力下降,最终难以为继。

(二)整个行业生态变化的推动

当下,整个殡葬行业生态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的存续与否。
一方面,节地安葬方式日益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节地葬法,像2023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就有不少人次选择了海葬、树葬等绿色生态方式安葬骨灰,而且占比呈现增长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虽然骨灰撒海的总体接受度在提高,但相应的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和形式也在增多,市场竞争加剧。人们有了更多样的选择,可能就分散了原本集中在八宝山骨灰撒海业务上的资源,进而影响到与之紧密关联的在线撒海纪念馆的用户数量。
另一方面,人们的殡葬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过去,可能更注重传统的祭扫和纪念形式,而现在越来越倡导绿色、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云祭扫”等新形式越发深入人心。很多殡葬服务机构都推出了功能更齐全、体验更良好的网络祭扫平台,它们不仅具备基本的献花、留言、点歌等功能,还能创建个性化的祭奠厅,展示逝者丰富的生平资料,操作便捷且界面友好。相比之下,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可能在功能和服务上稍显逊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高标准的追思需求,在资源分配中也就不再占据优势,逐渐被行业生态变化的浪潮所淹没,最终消失不见。

四、人们对此的看法与感受

(一)逝者家属的观点

对于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的消失,不同的逝者家属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
有些家属表示十分遗憾,他们早已习惯了通过这个线上平台去缅怀自己的亲人。曾经,每当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就会登录纪念馆,看看里面记录的逝者生平点滴,通过点上一支虚拟的蜡烛、献上一束电子鲜花、写下几句心里话,仿佛能跨越时空与逝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比如一位李姓家属提到,自己的父亲生前就喜爱大海,选择骨灰撒海也是尊重父亲的遗愿,而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就像是父亲在网络世界里的一个“小家”,让他们可以随时来“看望”,如今纪念馆没了,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少了一个寄托思念的重要依托。
但也有部分家属对此表示理解。他们觉得随着时代发展,或许会有更好的追思方式出现来替代它。一位陈姓家属称,虽然之前经常使用这个纪念馆,但也明白社会在不断进步,殡葬行业也在与时俱进,只要后续还有合适的途径能让他们缅怀亲人就好。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可以选择去海边或者像长青园的海葬纪念墙等地进行现场追思。
谈到对后续追思方式的期望,很多家属希望能有更多样化且便捷的选择。有的期望可以开发出功能更强大的移动端追思应用,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纪念活动,最好还能整合一些线下追思场所的预约、导航等功能;还有的希望能举办一些定期的集体追思会,让有着同样经历的家属们聚在一起,互相分享和慰藉,共同缅怀那些魂归大海的亲人。

(二)行业从业者的见解

殡葬行业的从业者们站在专业角度,对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消失这一现象也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殡葬服务机构负责人表示,这其实反映出殡葬行业数字化、多元化的发展潮流。过去,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是在特定时期满足部分需求的产物,而如今,整个行业更加注重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殡葬服务与追思平台。比如现在不少新的网络祭扫平台不仅涵盖了基本的纪念功能,还融入了逝者生平故事视频展示、亲友互动交流社区等元素,能更好地满足家属对于追思情感表达以及社交互动的需求。
还有从业者提到,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的消失,也意味着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大家都在努力提升服务品质和创新能力。以往可能只是简单提供一个线上纪念空间,现在则要从界面设计的友好度、操作的便捷性、功能的丰富度等多方面去考量。例如有的平台会根据不同的节日、纪念日为家属推送温馨提示,引导他们进行相应的追思活动;或者提供个性化的追思方案定制服务,根据逝者的爱好、家属的特殊要求等,打造独一无二的线上纪念场景。
同时,部分从业者认为这一现象也提示着从业者要更加关注用户反馈,紧密结合家属的实际需求去改进和拓展服务。比如有的家属反映希望线上追思平台能和线下的祭扫、公祭等活动更好地联动起来,那么未来在开发或者运营相关平台时,就可以着重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完善,让整个殡葬服务和追思体系更加连贯、高效,真正为逝者家属提供贴心且满意的服务。

五、未来展望与思考

(一)殡葬线上纪念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殡葬线上纪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其形式有望变得更加多样化。比如,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亲属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线上纪念活动中,仿佛逝者就在眼前,能更真切地寄托哀思。像有的线上祭扫平台可以打造出虚拟的墓园、纪念堂场景,亲属进入其中,通过特定的设备,能看到逝者的影像、听到其生前的声音等,营造出沉浸式的追思氛围。
在功能方面,会朝着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互动化发展。个性化上,家属可以根据逝者的喜好、生平特点等定制专属的纪念页面,从界面风格到展示内容都独具特色;智能化则体现在系统能够依据家属的使用习惯、重要纪念日等,自动推送提醒、建议合适的追思活动内容等;互动化会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以在平台上共同创建纪念相册、分享回忆故事,还能实时互动交流,让分散在各地的亲友都能同步参与到追思活动中,增强情感的共鸣。
此外,线上纪念平台也会和线下的殡葬服务、祭扫场所等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例如线上预约线下祭扫场地、安排代客祭扫服务等,方便家属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缅怀逝者。通过不断地优化和拓展这些功能与形式,殡葬线上纪念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祭扫和追思需求,也能避免类似八宝山在线撒海纪念馆消失这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让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网络便捷且深切地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二)对生态安葬配套服务的思索

如今,生态安葬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特别是撒海后的纪念、宣传等服务更是值得深入思考。
在撒海后的纪念服务方面,除了传统的线上建立纪念空间、展示逝者信息等,还可以拓展更多元的形式。比如定期组织线上的集体追思会,邀请选择骨灰撒海的家属们共同参与,分享各自与逝者的故事,在互相慰藉中传承亲情与思念;或者打造线下的生态安葬纪念公园,在公园里设置一些象征着骨灰撒海的艺术装置、纪念墙等,家属们可以前来实地缅怀,同时也能成为宣传生态安葬文化的一个窗口。
宣传上,要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安葬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公益广告投放等形式,普及骨灰撒海等生态安葬方式对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也可以结合一些节日、纪念日,举办生态安葬主题活动,邀请公众参与,邀请已经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属分享心得,用真实的案例去影响和引导更多人接纳这种绿色殡葬方式。
同时,相关部门和服务机构要加强对生态安葬配套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纪念活动的有序开展、宣传内容的准确科学等,让生态安葬不仅是一种安葬形式,更能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殡葬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为推动整个殡葬行业朝着更加绿色、文明的方向迈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