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灰撒海的兴起与意义

(一)历史渊源
骨灰撒海这一丧葬形式有着颇为久远的历史。它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那时它是海上最为古老且带着哀伤意味的仪式,做法十分简单,就是用小船载着逝者遗体,挂上帆船,趁着落日余晖,驱使小船西行,任由其在大海中漂游。后来,这种丧葬形式逐渐被军队所用,早年舰上人员若不幸死亡,而尸体又没办法运回陆地埋葬的话,便会在海上举行海葬仪式。通常是在日出或日落前进行,不过要是遇到战地特殊状况,也可选择在夜间举行。举行仪式时,全体舰员会在后甲板列队,将遗体妥善包殓好并绑上重物放置在木板上,等离别仪式完毕后把木板稍稍倾斜,让尸体滑入海中下沉,与此同时,舰艇会汽笛长鸣,军舰降半旗,舰上军乐队奏响哀乐,还会把日期、时间、经纬度等信息加载到航海日志当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如今的骨灰撒海主要是指先将逝者遗体进行火化,然后再把骨灰撒向大海,而且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飞机直接飞撒,或用船只抛撒,还能直接倾倒,也可将骨灰装入容器后再放入水中等。这种丧葬形式从最初的简单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如今被更多人知晓且选择的一种安葬方式,承载着人们对逝者别样的追思与情怀,也见证着丧葬文化的发展变化历程。
(二)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骨灰撒海有着诸多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其一,它能够极大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土葬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来修建墓地,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且珍贵的,尤其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愈发显得稀缺。而骨灰撒海则避免了对土地的占用,让土地可以被用于更需要开发和利用的地方,推动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其二,能有效减轻家属的丧葬负担。传统葬礼往往涉及购买墓地、制作墓碑、操办复杂仪式等诸多环节,这些都会产生不菲的费用,给很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但骨灰撒海无需购置墓地等相关物品,费用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家属在丧葬方面的经济负担。
其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人体经过高温火化后产生的骨灰,其主要成分属无机物碳酸钙,并非有毒有害物质,经过卫生检疫部门不定期的卫生检验检疫后,撒入大海并不会引起水质污染。而且这种让逝者回归自然的方式,不破坏生态环境,也不会留下永久性的物理标记,符合生态殡葬理念,契合当下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追求,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乃至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四,推动思想观念的解放。骨灰撒海冲破了传统 “入土为安” 的观念,让人们从传统思维中跳脱出来,以一种更豁达、更顺应自然的心态去看待生死,去选择身后事的处理方式,是人类思想层面的一大进步。
其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影响。它倡导了一种绿色、文明、节俭的丧葬风尚,引导人们移风易俗,摒弃一些传统丧葬中可能存在的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做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营造更加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
二、骨灰撒海的讲究之处

(一)遵循传统习俗
在进行骨灰撒海时,不少家庭会按照传统习俗来举行相关仪式。比如,家人们往往会身着黑色服装,黑色在传统观念里象征着庄重、肃穆,以此来体现对逝者的敬重。同时,还会点燃香烛,那袅袅升起的青烟,仿佛是连接着阴阳两界的纽带,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深深思念。祭拜先人这一环节也必不可少,家人们会怀着虔诚的心,鞠躬行礼,或是献上鲜花等祭品,通过这些传统的方式来缅怀逝者过往的点滴,表达内心的敬意与怀念之情。这些习俗其实对于缓解家人的悲伤情绪也有着积极作用,当大家全身心投入到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中时,心中的哀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也能让大家在这特殊的告别时刻,更加深刻地铭记与逝者相处的珍贵回忆。
(二)选择合适时间地点
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对于骨灰撒海来说十分关键。在时间方面,要尽量避开人多嘈杂的时候,毕竟这是一个充满情感且需要安静氛围的仪式。此外,海浪大、天气恶劣等情况也得避免,像狂风暴雨、大雾弥漫等天气,不仅会影响仪式的正常开展,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所以最好是挑选天气晴朗、海浪平静的日子,让整个骨灰撒海过程能够平稳、顺利地进行。而地点上,一定要确保是在规定的海域范围内进行,不同地区都有相应的海洋管理规定以及行政要求,这是需要严格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骨灰撒海既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安全且有序地完成,让逝者得以安心回归大海。
(三)保障过程安全
在骨灰撒海的过程中,安全保障不容忽视。当大家身处船上时,不要走动太过频繁,特别是在海浪较大的情况下,走动过多容易导致重心不稳,增加摔倒受伤的风险。而在投放骨灰的时候,更要保持平衡,小心翼翼地将骨灰撒入大海,防止骨灰被海风轻易吹散,或者出现飞溅的情况,不然既会影响到同在船上的其他人,也可能弄脏船只,破坏整个庄严、肃穆的氛围,甚至有可能引发一些意外事故,所以保障安全是确保骨灰撒海仪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四)表达尊重逝者
尊重逝者是骨灰撒海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原则。在投放骨灰前,家人们应为逝者默哀、祈祷或默念祷文,静下心来,在心里和逝者做最后的告别,传达对逝者的怀念与祝福。而在投放骨灰时,也要格外注意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除了骨灰之外,不要把其他杂物一同丢入海中,保持海面及周边环境的整洁干净,言行举止都要时刻体现出对逝者的敬重,让整个骨灰撒海仪式充满温情与敬意,也让逝者能够以一种体面、安详的方式融入大海的怀抱。
三、骨灰撒海的具体流程

(一)报名流程
不同地区的骨灰撒海报名流程会稍有差异,但大致的步骤和要求是相似的。一般来说,居民首先需要携带本人身份证以及逝者的骨灰,前往当地的殡葬服务中心办理海葬登记手续。比如在天津,市民政局进一步升级 “互联网 + 殡葬” 便民举措,新增了骨灰撒海网上报名途径,市民可通过 “天津殡仪服务” 微信公众号、“津心办” APP 这两种方式进行报名。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微信公众号进入方式:搜索 “天津殡仪服务” 微信公众号并关注,点击下方 “在线预约”,再选择 “骨灰撒海” 选项进行相关信息填录。
“津心办” APP 进入方式:下载津心办 APP,点击 “清明节专区” 里的 “骨灰撒海报名”,或者点击下方 “旗舰店”,接着进入 “民政局” 板块,找到 “殡葬服务平台” 里的 “骨灰撒海” 入口进行操作。
操作流程上,先是选择 “骨灰撒海报名”,按照页面显示填录申请人信息、随行家属信息、逝者信息等内容,填录完成并保存后,点击提交。提交成功后,系统会提示 “提交成功!工作人员会在举办骨灰撒海活动时进行电话联系”,报名成功后,状态变为 “已报名”。
而在本溪,可随时通过拨打 43128006 电话进行咨询相关事宜。进行骨灰撒海活动需要准备相应的证件,该活动可免费参加 3 位家属,需携带参加活动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以及死者的死亡证明、身份证、户口本、火化证或骨灰寄存证,且以上有效证件都要准备一式二份复印件(证件必须齐全方可报名)。
在深圳,海葬活动已常态化接受报名,根据报名情况分批举行,一般一年两到三次。办理程序先是进行预报名登记(电话:0755 - 86005056),然后现场提交报名材料,填写海葬协议,接着收集海葬骨灰,最后在指定日期登船出海进行骨灰撒海,并且此项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
登记报名完成后,要留意接听相关负责单位的电话通知,后续按照通知要求办理缴费(若有需要缴费的情况)等手续,以及领取活动须知等资料,为骨灰撒海仪式做好充分准备。
(二)仪式流程
骨灰撒海仪式有着一套常规且饱含深情与敬意的流程。通常情况下,并不会直接抛撒骨灰,而是会将骨灰放进特制的降解罐里,再将其沉入水里。像中原殡仪使用的降解罐是由陶土容器制成,遇水则溶,在投入大海之前不能沾水,罐身上还雕刻了莲花图案,寓意着神圣、纯洁、高尚、吉祥。家属领取到降解罐后,要轻轻放好,小心解开绳索,将盖子打开放在一边,拿出里面的投放绳放到一边,接着把逝者的骨灰袋打开,轻轻地将骨灰放入罐中,盖好盖子,把降解罐两边的绳子扎紧系牢,然后把投放绳和降解罐上的绳子衔接系牢,投放时一只手托住底部,一只手拿着投放绳,慢慢将其投入大海。
在仪式开始时,往往会有主持人引导整个流程,先是家属回顾逝者生平,讲述逝者生前的点滴故事、品德以及对家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等,让在场的人们再次感受到逝者的珍贵存在。之后,全体人员会进行默哀,在这安静又庄严的时刻,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逝者,寄托深深的哀思。
不同地区也会有一些特色的仪式内容,例如京津冀联合举办的骨灰撒海活动中,三地民政部门会联合举办公祭仪式,海风中,音乐低回,公祭人深情地宣读祭文,礼仪人员向逝者敬献花篮,伴随着上百只和平鸽飞上碧空,共同启动撒海活动。载着逝者骨灰的船只驶到指定海域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逝者家属依次来到甲板,将亲人的骨灰伴着花瓣撒入大海,并且还会举行简短的追思仪式,点亮祈福灯为逝者祈福。
在一些由殡葬服务机构代为撒海的活动里,如哈尔滨市的相关业务中,工作人员着装庄重正式,统一佩戴手套,将可降解骨灰罐一字摆放整齐,先面对逝者骨灰默哀三鞠躬,再依次把骨灰放入降解罐中,并在罐体上方敬献鲜花,待船只到达海葬指定抛撒海域后,工作人员依次将骨灰降解罐顺着丝带,缓缓放入海中,同时抛撒花瓣,行注目礼送别。总之,这些仪式流程都体现着对逝者的尊重以及生者的不舍与怀念,让逝者能够以一种温暖又体面的方式回归大海的怀抱。
四、骨灰撒海后的祭扫方式

(一)登船随行祭扫
如果家属想要亲自到海上祭扫,有一种方式是可以报名参加每年举办的海葬活动,然后登船随行祭扫。比如在沈阳,就有这样的安排,相关服务单位每年会在年初计算好全年海葬日期,场次还挺多,大概有五十多场。在这样的祭扫活动中,会免费为家属提供鲜花,让大家可以将鲜花撒入大海,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船费等相关费用是需要家属自行承担的哦。这种祭扫方式能够让家属亲身来到海上,在那片逝者骨灰所归的大海之上,近距离地缅怀逝者,感受那种特殊的情感氛围,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祭扫途径呢。
(二)网上祭祀
除了登船随行祭扫之外,还有一种方便又省心的祭扫方式,那就是网上祭祀啦。当家属办理完骨灰撒海的相关手续后,一些殡葬服务机构会提供免费的网上祭祀服务哦。操作起来有点类似于 “QQ 空间”,家属们登录相应的平台后,可以点击赠送鲜花、祭品等虚拟物品来缅怀逝者,在网络的空间里寄托自己的思念。像在一些地区的殡葬服务机构所搭建的网上祭祀平台上,家属还能创建逝者纪念馆,录入逝者信息,通过线上祈福、寄语留言、献花等形式去追忆先人,遥寄哀思呢。不管家属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进行这样的祭祀,十分便捷,让大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五、骨灰撒海的观念探讨

(一)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人深受 “入土为安” 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让逝者安葬在土地之下,才算是有了最后的归宿,后人也能有个固定的地方去祭扫缅怀。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骨灰撒海这一生态葬法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一方面,政府的积极倡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以及推动殡葬行业的绿色发展,国家和各省市都在大力号召移风易俗,积极推广包括骨灰撒海在内的各种生态绿色殡葬方式。例如,2018 年民政部等部门联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 年全国 24 个省份出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措施,这些政策层面的支持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并考虑骨灰撒海这一选择。
另一方面,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也是观念转变的关键因素。如今大家越发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珍贵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传统的土葬方式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修建墓地,而且墓地建设过程中还可能涉及到石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而骨灰撒海则完全避免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人体经过高温火化后的骨灰主要成分属无机物碳酸钙,并非有毒有害物质,经过相关部门的卫生检验检疫后撒入大海,也不会引起水质污染,契合当下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追求,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传统观念中跳脱出来,逐渐接受骨灰撒海这种更加生态环保的安葬形式。
此外,一些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也影响着大众观念。像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同志都曾选择将骨灰撒进大海,不占墓地,他们的做法展现出的高风亮节和豁达胸怀,也让民众对骨灰撒海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思考,促使更多人愿意去接纳这种别样的身后安排方式。
(二)不同看法及考量
不过,对于骨灰撒海,也有部分人存在着一些顾虑。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顾虑就是祭扫不便的问题。传统的墓地安葬,亲人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比如清明节、逝者忌日等,前往墓地进行祭扫,通过献花、擦拭墓碑、鞠躬等方式寄托哀思,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承载着对逝者的怀念。但骨灰撒海后,大海茫茫,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地点,这让很多人觉得缺少了一种具体的情感寄托,担心以后想要缅怀逝者时不知道该去哪里。
还有些人会觉得亲人 “踪迹难寻”,心里空落落的,缺少那种传统祭扫带来的仪式感和归属感,觉得好像逝者就这样彻底消失在视野中了,内心难以接受。毕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祭扫先人是传承孝道、延续家族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没有固定地点的祭扫形式对传统观念冲击较大。
当然,也有人会考虑到家族中其他长辈或者亲属的感受,担心选择骨灰撒海会不被认可,违背了家族一直以来遵循的传统习俗。
然而,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多面性,骨灰撒海在带来一些顾虑的同时,也有着诸多积极意义,比如环保、节约资源、减轻家属经济负担等。所以这就需要人们去权衡与选择,思考如何在尊重逝者生前意愿、遵循家族传统与响应环保等多个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出最适合自己家庭情况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