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陆对公益海葬的常见疑问

(一)传统观念影响
在我国内陆地区,很多人受传统丧葬观念的束缚,对公益海葬这种相对新颖的安葬方式不太能接受。一直以来,“入土为安” 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习惯了让逝者安葬在土地里,有一个固定的墓地以供后人祭拜、缅怀。而海葬意味着骨灰撒入大海,没有了具体的、固定的凭吊之处,不少人觉得这不符合传统习俗,好像显得不够庄重,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 “不孝” 的做法。
但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尝试打破这种观念上的阻碍,去了解公益海葬。它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的丧葬方式,有着诸多积极意义。比如它体现的是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归自然的理念,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且如今也有相应的网上祭祀等方式,能够满足大家缅怀亲人的情感需求,所以我们大可摒弃旧观念,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公益海葬。
(二)环境影响担忧
部分内陆地区的人们会担心海葬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毕竟是把骨灰撒入大海,觉得可能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等。但实际上,只要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海葬,对环境的影响是极小的。
从科学角度来讲,人体骨灰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允许海洋倾倒的物质类型之一,也符合相关国际公约规定的情形。而且正常的公益海葬活动,需要遵循海洋倾倒许可审批制度,一般由当地民政局或民政部门允许的殡葬服务相关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待审查批准签发 “骨灰撒海许可证” 后,方可持证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同时,海葬活动也都是在指定区域开展,我国现有专门服务于 “海葬” 活动的生态处置倾倒区,比如青岛、日照、长江口等地,其他在用的倾倒区也可用于开展 “海葬” 活动。
再者,骨灰撒入大海后,其成分并不会对海水造成污染,也不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存,就如同海里原本的泥沙一样,会自然地融入海洋环境之中。所以,大家对于公益海葬在环境方面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它在合理合规操作下,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安葬选择。
二、各地公益海葬相关政策情况

(一)北京地区
在北京,公益海葬是有户籍要求的。如果逝者持有北京户籍,其家属可以准备必备材料前往海葬部门登记,然后等候相关部门通知,待通知下达后,即可前往指定地点登船进行海葬。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公益性海葬报名人数较多,已经排队到 2025 年了,所以需要等候的时间相对比较久。
而对于非北京户籍的居民来说,暂时没办法申请参与北京市的公益海葬项目。但也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可以联系相关殡葬服务机构,咨询了解一对一的海葬服务。办理一对一包船海葬服务时,家属首先要了解该服务内容、流程以及费用等信息,接着携带火化证明、死亡证明及其他相关文件,前往指定的服务中心签订服务协议。在签订协议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天气等情况,一般在 3-7 天内通知家属登船参加海葬仪式,当然,具体的费用会根据实际需求而有所变化。
(二)三亚地区
三亚市积极开展公益性骨灰海葬活动,在服务对象方面有着明确的范围规定。若逝者为三亚市户籍且选择骨灰海葬的,属于服务对象范畴;同时,逝者为非三亚市户籍,但骨灰寄存于三亚市合法殡葬服务场所,且也选择骨灰海葬的,同样可参与此项活动。
在海葬流程上,先是海葬服务对象申请确认,然后确定海葬时间、地点、参加人数(每户逝者丧属不超过 3 人),并做好海葬服务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要在三亚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殡仪馆进行更换骨灰降解容器等殡仪服务,再到指定码头登船,行驶至指定海域实施海葬,骨灰海葬后发放《海葬证》,具体流程可以向海葬服务单位进一步咨询了解。
惠民殡葬政策方面,针对不同户籍有所区分。逝者为三亚市户籍的能享受多项惠民政策,海葬服务免费,比如免费提供随行丧属(不超过 3 人)的船费,为每位逝者免费提供骨灰降解容器,还有集体海葬礼仪服务、鲜花等海葬祭祀用品以及《海葬证》一份也都是免费提供;并且丧属还可获得三亚财政资金补贴 2000 元;另外,还能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像市内遗体接运费(普通殡葬专用车)、遗体消毒费、3 天内遗体冷藏费、遗体告别厅(小型)租用费、遗体火化费(普通火化炉)、骨灰盒(简易标准型)、1 年内骨灰寄存费这 7 项都可免除。而逝者为非三亚市户籍的则不享受三亚市惠民殡葬补贴,参加三亚市公益性骨灰海葬活动需支付海葬活动服务费 1500 元,其中包含支付购买骨灰降解容器费用 800 元、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150 元(3 人)、车船交通费 200 元(3 人)、基本殡仪服务和公证服务费用 400 元,海葬活动服务费由三亚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代收,最终费用以实际产生为准。
在报名程序上,2024 年的活动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就可以报名了,报名地点在三亚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殡仪馆服务大厅(三亚市亚龙湾路 51 号),报名咨询电话为 0898-88710247、13307502551。报名所需材料包括《骨灰撒海服务申请表》一式两份、逝者火化证或骨灰寄存证、经办人户口簿和身份证,本地户籍还需提供丧属的社保卡账户,若委托他人办理的,须出具委托书并签字按手印,同时对委托函的真实性负责,材料方面是查原件收复印件一份。海葬活动结束后,三亚市户籍逝者家属可携本人身份证、社保卡和逝者生前的户籍证明、死亡证明、火化证以及《海葬证》,按照《三亚市惠民殡葬补贴实施方案》办理程序到三亚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殡仪馆业务大厅申请海葬惠民殡葬补贴,补贴会按标准发放到逝者家属社保卡账号。
(三)其他内陆城市案例
像长春这样的内陆城市,也积极组织公益海葬活动。例如长春息园就曾多次组织,以 2024 年的第十届 “情满人间、爱融大海” 公益海葬活动为例,4 月 1 日在长春人文纪念园举行报名,当年海葬报名名额不限,每个骨灰盒收取 1200 元,报名者要与大连海葬联合会签订骨灰代撒协议,由专人负责将逝者的骨灰运送到大连,在指定的海域将骨灰撒入大海。如果逝者家属想亲自将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需自行前往并承担费用,骨灰撒入大海的时间初步定在 4 月中旬以后,具体日期要根据天气情况决定,届时工作人员会电话通知报名者。
呼和浩特市同样对公益海葬活动十分重视,近年来举办了多届相关活动。如 2024 年第三届呼和浩特市海葬公祭仪式在青岛市举办,由呼和浩特市民政局主办,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承办。活动通知发布后,有众多逝者家属前往咨询、报名,在工作人员的组织带领下,逝者家属手捧骨灰盒前往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参加活动。先是举办庄严的追思仪式,而后一同前往指定海域,逝者家属手捧骨灰降解坛和鲜花依次走向甲板,将骨灰降解坛缓缓放入大海,让逝者安葬于大海碧波中。并且该活动产生的相关费用由民政部门承担,逝者亲属的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则需自理。
西安市也积极推行公益海葬,“秦声海韵・忆长安” 西安市第二届公益性海葬活动于 2024 年 5 月 12 日在青岛市举行,120 名逝者长眠于海,心安魂归。此次活动由西安市民政局、青岛市民政局主办,西安市殡仪馆和青岛市殡仪馆承办,西安市各区县民政局相关人员参与。活动有着完整且庄重的流程,先是在青岛市殡仪馆海葬广场启动海葬公祭仪式,家属行鞠躬礼等表达哀思,随后工作人员走进放生池放生锦鲤,接着轮船驶向指定区域,家属们依次将可降解莲花骨灰坛和鲜花沉入大海,最后工作人员将海葬证书送到家属手中,圆满完成仪式。民政部门也鼓励市民群众自行前往政府批准的合法海葬机构参加海葬活动,对持海葬证书等资料的逝者家属予以 5000 元的奖补。
这些内陆城市选择在青岛等海域进行海葬,一方面是因为青岛等海域有着适合开展海葬活动的条件,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管理服务等;另一方面,大海广袤无垠,符合人们希望逝者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期许,能让公益海葬更具意义和仪式感。
三、公益海葬的通用条件与流程
(一)参与条件
通常来讲,公益海葬会有以下一些基础的参与条件要求。首先在户籍方面,不少地区的公益海葬是有户籍限制的,比如北京地区,一般要求逝者持有北京户籍,其家属才可申请参与公益海葬项目;而像三亚市,若逝者为三亚市户籍且选择骨灰海葬的,属于服务对象范畴,不过非三亚市户籍,但骨灰寄存于三亚市合法殡葬服务场所,且也选择骨灰海葬的,同样可参与此项活动。当然也有部分地区会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开展公益海葬,不过外地户籍者可能需要缴纳一定费用等情况,例如威海市 2024 年公益性海葬活动,对具有威海户籍的逝者免费,对外地户籍的逝者按每具骨灰 500 元的标准收取成本费。
家属同意也是重要的一点,毕竟海葬这种安葬方式需要家庭成员达成共识,一般是家属愿意将逝者的骨灰通过海葬的方式安葬,如果逝者生前有明确表示希望海葬的遗愿,那自然也是符合条件的,若老人生前有其他安葬需求的家属应尽量满足老人的遗愿。
另外,还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证明材料,常见的包括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或骨灰存放证等,像办理海葬手续时,丧属需提供亡故居民死亡证明、亡故居民的火化证明或骨灰存放证、亡故居民的户口本(或身份证、有效居住证、户籍注销证明、结婚证等)以及经办人的身份证等资料。同时,有些地区对参加海葬登船人员的身份等也会有规定,例如要求是直系亲属,或者会限制登船人数等,像三亚市的公益海葬活动,每户逝者丧属不超过 3 人参加。
(二)整体流程
了解咨询:
家属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公益海葬相关的服务流程、服务环节、所需材料以及海葬费用等情况。可以选择线上的方式,比如有的城市设有专门的殡葬服务相关网络平台,像贵阳贵安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逝者家属就能通过该平台进行线上预约报名了解公益海葬;也可以通过线下现场咨询的途径,比如前往当地的殡葬管理所、公墓事务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去询问,像威海市的家属可直接前往市公墓事务服务中心(环翠区珠海路牛角沟村北)现场咨询办理公益海葬手续,咨询时间一般在工作日的特定时间段内,而且不同地区的咨询电话也不一样,大家可以留意当地的官方通知或者上网搜索查找相应的咨询电话进行询问。
海葬登记:
在对公益海葬有了初步了解后,就要根据海葬组织部门的要求,准备好前面提到的诸如火化证明、户籍证明、身份证明等材料,前往指定的海葬服务中心办理海葬登记。例如在北京,如果家属选择通过公益海葬的方式举行仪式,需携带这些必要的证明文件至指定的海撒办公室进行登记;而在大连,逝者若为大连市户籍且选择骨灰海葬,丧属要持已被注销的死亡人员户口本、身份证、火化证明或者能证明死者是本地户籍的相关证明以及补贴受益人的银行账户信息,自行选择骨灰海葬服务单位进行登记等。
登船海撒:
完成登记后,海葬组织部门会依据海葬登记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海平面天气情况等来择日组织家属去指定海域参加海葬葬礼。在登船前,可能还会举行海葬公祭仪式以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像威海市的公益性海葬活动,公祭活动结束后逝者亲属需按照海葬手续办理时的序号逐批领取骨灰、手套、鲜花后有序登船。登船时也要遵循相应规定,例如公益海葬每户家庭可以登船的人数有限制,大连地区公益海葬每户家庭可以登船三人,并且不要把骨灰盒带到船上,只拿红布袋装好骨灰即可。上船后,家属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海撒操作,比如全体参加海葬的丧家起立,向本次骨灰海葬的先人默哀,接着丧家将鲜花花瓣与骨灰相拌,然后陆续将拌有鲜花的骨灰撒向大海,最后向先人海葬地献花等,整个海葬仪式一般也会有专业人员主持,家属或者委托人还可以在仪式上致辞、祭奠、献花等,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海葬结束后,有的地区还会向申请人发放海葬证明,像三亚市会发放《海葬证》,家属要妥善保管,以备日后查询或者证明之类的用途。
四、合法合规开展公益海葬的重要性

(一)遵循海洋倾倒许可制度
公益海葬需要遵循海洋倾倒许可制度,这是有重要原因的。人体骨灰虽说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允许海洋倾倒的物质类型之一,也符合相关国际公约规定的情形,但海葬活动不能随意开展。一般要由当地民政局或民政部门允许的殡葬服务相关单位向生态环境部申请,只有待审查批准签发 “骨灰撒海许可证” 后,方可持证开展骨灰撒海活动。
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为了规范海葬行为,确保其在合法合规以及符合生态环保等要求的框架内进行。要是不按规定操作,私自进行海葬,比如像福建曾有位男子,为完成父亲遗愿,未经过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将父亲骨灰倾倒进大海,尽管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满足亲人回归大海的心愿,但这种行为违反了相关条例,最终受到了行政处罚。而且,若随意开展海葬,没有许可制度的约束,还可能会给部分有心之人可乘之机,他们或许会打着海葬的名义去销毁一些违禁物品、有害物品甚至证据等,这将会给海洋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遵循海洋倾倒许可制度是开展公益海葬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在指定区域开展
我国目前允许开展海葬的指定区域包括青岛、日照、长江口等地,除此之外,其他在用的倾倒区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也可用于开展海葬活动。像青岛,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推行骨灰撒海活动,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在蜿蜒 730 公里的海岸线上,有大小 49 处海湾,60 多座岛屿,是北方较好的海域,并且目前青岛海葬已经覆盖到国内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域,与众多城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上海则选择在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开展海葬,自 1991 年以来,已有众多逝者的骨灰撒入这片区域;山东烟台、珠海、天津、湛江、舟山、秦皇岛等沿海城市也都依据自身条件,在合适的海域举办海葬活动。
在规定区域开展海葬对海洋生态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这些区域是经过相关部门综合考量海洋环境、水流等各种因素后确定的,能保障骨灰撒入后可以更好地自然融入海洋环境,减少对海洋生态平衡的影响。例如,青岛等地在选择海葬海域时,就会挑选距离市区较远,且随着洋流流向能直接进入外海,不会回流的区域,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海洋生态的干扰。另一方面,集中在指定区域开展海葬,也方便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监测以及后续的生态维护等工作,能确保海葬活动始终符合环保要求,让公益海葬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愿的同时,也成为一种真正绿色、可持续的安葬方式。
五、公益海葬的意义与价值

(一)环保角度
在当今时代,土地资源愈发珍贵,传统殡葬方式往往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来建造墓地等。而公益海葬从环保角度来看,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它能够极大地节约土地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用于殡葬的土地变得越来越紧张,而海葬则避免了开辟大片土地作为墓园的情况,让土地可以被更合理地运用到其他关乎民生与发展的领域,比如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像青岛市自 1991 年起开展海葬活动,截止到 2021 年 10 月 25 日,累计在青岛海葬故人 24544 位,按照最严格的测算标准,永久性节约土地 140 亩,这是非常可观的数据,可见海葬在节约土地方面的显著成效。
另一方面,公益海葬减少了传统殡葬对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土葬可能会涉及棺木等材料的使用,这些在地下长时间难以降解,还可能会因一些丧葬用品等对土壤、地下水等产生污染;而火化后的墓葬虽然减少了一些上述影响,但墓地的建设、祭扫等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与之不同的是,人体骨灰撒入大海后,其成分并不会对海水造成污染,就如同海里原本的泥沙一样,会自然地融入海洋环境之中,也不会影响海洋生物的正常生存,而且海葬活动通常都是在指定区域开展,并遵循海洋倾倒许可审批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所以整体对海洋环境是友好的,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丧葬方式,契合当下我们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
(二)人文情感角度
公益海葬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价值,体现着对逝者别样的尊重以及对家属情感的关怀,还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对于逝者而言,海葬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安葬方式,人从自然中来,又以骨灰撒入大海的形式回归自然,让生命以一种充满诗意和宁静的方式画上句号。比如著名作家巴金就选择了海葬,这体现的正是一种与自然相融的情怀,也为后人做出了表率。而且如今的海葬仪式往往庄重又饱含深情,像在丹东举办的 “情归大海 思念永存” 海葬活动,有着精心设计的公祭仪式,现场布置温馨且庄重,家属们可以手捧鲜花、眼含热泪、鞠躬默哀、敬献花篮,共同缅怀逝去的亲人,最后将可降解环保骨灰罐缓缓投入大海,让逝者真正回归自然,整个过程彰显着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
从家属的角度来说,选择公益海葬很多时候是满足了逝者生前的愿望,这是对亲人遗愿的一种成全,承载着深厚的亲情与爱。同时,即使没有逝者明确的遗愿,家属选择海葬也是出于对这种绿色、文明殡葬方式的认可,希望以一种更具意义的形式送别亲人。而且现在不少地方在举办海葬后,还会提供相应的追思场所或纪念方式,比如有的城市会设立海葬纪念碑,方便家属后续前去缅怀;还有的会发放海葬证书等,让家属的情感有了寄托之处。另外,公益海葬也符合当下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家属们看到亲人能以这样的方式与广袤的大海为伴,长眠于自然的怀抱中,内心也会多一份慰藉,觉得